在雍正帝的治下,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进步。这些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正如古人所言,“众人拾柴火焰高”,雍正帝虽有雄才大略,但若没有得力的辅佐,单靠一己之力也难以达成宏图。因此,雍正帝在改革过程中,广纳贤臣,其中有三位尤其受到宠爱和重用,他们不仅为雍正帝的治国理政贡献了卓越的智慧,也最终善终,享尽荣华。那这三位宠臣究竟是谁?他们又为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一、鄂尔泰:知己之臣 雍正帝曾在批阅一封奏折时,感慨地写道:“朕含泪观之,卿实为朕之知己。”这位被称为“知己”的大臣,正是鄂尔泰。鄂尔泰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家境普通,但他自幼勤奋好学,二十岁时便中了举,紧接着继承了佐领的职务。尽管如此,鄂尔泰的仕途并不顺利。直到四十一岁时,他仍然只是一个小官,面对前途的茫然,鄂尔泰曾写下“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的诗句,显示了他内心的失望与无奈。然而,雍正帝即位后,鄂尔泰却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他被破格提拔,迅速升任云南巡抚,后来更被任命为云贵总督,负责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改革。鄂尔泰成功完成了这一改革任务,得到了雍正帝的高度评价与信任。雍正十年(1732年),他被任命为保和殿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并负责军机事务,最终被授予一等伯爵。鄂尔泰为国家的建设和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乾隆十年(1745年),他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二、李卫:忠诚之臣 与影视剧中的形象不同,历史上的李卫并非贫寒出身,而是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通过捐纳的方式获得兵部员外郎的职务,并很快得到了晋升。雍正帝即位之前,就对李卫有过了解,登基后,便不断破格提拔他。雍正元年,李卫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之后逐步升迁,在任期间,他的工作能力和成绩得到了雍正帝的赏识。雍正三年(1725年),李卫升任浙江巡抚,并兼任两浙盐政使,他积极整顿浙江盐务,修整海塘,打击地方豪强,成效显著。雍正五年(1727年),他升任浙江总督,并在任期内继续推动地方治理。雍正十年(1732年),李卫被任命为直隶总督,进一步提升了他的权威与地位。在担任这些重要职务的过程中,李卫始终表现出极高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深得雍正帝的器重与信赖。李卫最终于乾隆三年(1738年)去世,享年五十一岁。 三、田文镜:模范督抚 田文镜的仕途同样充满坎坷。作为汉军正蓝旗人,田文镜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便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先后担任长乐县县丞、知县、知州等职务,积累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工作经验。然而,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已六十的田文镜依然只是一个中级官员,仕途的迟缓让他对前景产生了不小的困惑。但随着雍正帝的即位,田文镜迎来了新的机会。雍正帝非常赏识他的工作能力,将他任命为山西布政使,并很快发现他在治理地方上的独特才能,开始逐渐重用他。雍正二年(1724年),田文镜被调任河南布政使,年底晋升为河南巡抚。在此职务上,田文镜大胆提出“摊丁入亩”的改革建议,将丁银改为均入地粮,开启了改革的序幕。此举得到了雍正帝的高度赞扬,雍正帝称田文镜为“模范督抚”,并加封他为河南总督。田文镜凭借其公正廉明的工作作风,不仅赢得了百姓的敬重,也得到了雍正帝的极高评价。田文镜于雍正十年(1732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这三位在雍正朝廷中备受宠信的大臣,无论是在改革、治理还是治国理政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事迹,至今仍为后人传颂,也展现了雍正帝在选拔人才、用人方面的眼光与智慧。
上一篇:红色故事绘丨《抗日战争胜利》
下一篇:《铁血英魂》今起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