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为什么历史上从没真正控制过印度洋沿岸?明明就差那么一点,手指头都快碰到水花了,结果却功亏一篑。
最接近的一次,是700多年前的元朝。那时的中国,距离印度洋,只有不到100公里!
说到中国“走出去”,绕不开一个问题:地理太难了。
中国自古以来主要朝东看,一头扎进太平洋,后背却被高原和山地封得死死的。想从云南走出去?对不起,先翻一座云贵高原,再过几个彝族寨子,还得看南边那几家“地头蛇”答不答应。
简单说,中国就像住在小区最里面的楼,想去趟海边,还得穿过好几个物业不归你管的院子。
可这在元朝时期变了。蒙古人统一了大半个亚欧大陆,眼光也毒辣得很。他们不满足只看东方,还一门心思要摸到印度洋的浪花。
1252年,忽必烈南征大理,一仗下来直接把这个在云南扎根五百年的老牌政权打没了。
这一仗不仅打通了云南,更让蒙古人惊喜地发现:从大理往西南推进,居然能直通缅甸,再往南,就是印度洋!
忽必烈眼前一亮:这可不光是打仗的问题啊,这是打通国际大通道啊!
更巧的是,缅甸那边也坐不住了。
1277年,缅军自作聪明,调集了4万人马主动进攻滇西。结果迎头撞上蒙古铁骑,直接被打得找不着北。
等到1279年南宋灭亡,忽必烈腾出手来,立刻挥兵南下收拾缅甸。
1283年,元军一路打到缅甸的江头城,斩敌上万;1284年,攻下太公城,距离缅甸首都蒲甘只有100公里出头。
缅王吓得拆佛塔砌城墙,最后扔下王宫跑路,成了“逃王”。
1286年,忽必烈直接宣布成立缅中行省,中国的势力范围第一次这么接近印度洋!
这不是简单的“军队路过”,而是实打实地设官员、设行省,正式纳入版图管理。那一刻,中国距离印度洋只剩一个若开山脉的阻隔,不到100公里!
说白了,已经到了门口,只差开个门了。
可惜,好景不长。
1290年6月,忽必烈一纸诏令,取消缅中行省,曾经耀眼的南征成果就此作古。
为啥会放弃这么关键的地理优势?
我查资料,总结下来,主要三点:
第一,养不起。缅甸热得离谱,雨季能把人泡发。蒙古士兵水土不服,生病率高,补给线又远,兵马未动,胃肠先烂。
第二,回报低。虽然有玉石和木材,但当时运输技术差,千里送木头,不如家门口种棵树。
第三,蒙古还有别的事干。北边的叛军,高丽、日本的麻烦,东南亚的爪哇问题……缅甸这块“差不多搞定”的地方,优先级自然被放到后面。
说到底,元朝的胃口太大,但消化系统跟不上,结果就是——距离梦想越近,反而越容易崩盘。
虽然缅中行省撤销了,但元朝还保留了对缅甸的影响力,比如通过控制马达班、土瓦、丹老等港口,继续参与印度洋贸易。
只是这种松散控制,终究无法取代实打实的“地盘”。
等到元朝自己在北方起义浪潮中崩盘,南边的这点海洋梦,也跟着泡汤了。
你以为故事结束了吗?其实,历史从来不会真正错过什么,只是换了个方式重新开始。
今天的中国,在搞什么?修瓜达尔港,建中缅经济走廊,开发皎漂港……
说白了,我们还是在找通往印度洋的那扇门。
只是这一次,不靠马蹄、不靠刀剑,而是靠港口、合作和互利共赢。
在我看来,这也许才是更靠谱的方式。毕竟你要是老想着骑马打天下,路远了容易胯下生疮,合作才是真正的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