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因在清朝建立之初引清军入关而成为一代平西王,享有极高的声望和权力。他被赋予了巨大的自治权,实质上成了清朝西南地区的最高统治者。权力的膨胀让他逐渐产生了更大的野心,而康熙帝则因吴三桂权力过大,开始逐步考虑削弱他的影响力。康熙提出“撤藩”的举动实际上就是暗示吴三桂,清朝已经不再信任他,此时的吴三桂终于意识到,这一撤藩的举措,不仅仅是削权那么简单,康熙要的是他的命。
面对康熙的挑战,吴三桂内心充满悔意,开始痛惜自己当年没有听从洪承畴的劝告,才一步步走到今日的地步,最终只能选择反叛,企图通过战争来恢复自己的权力和地位。那么,洪承畴当年给吴三桂的忠告究竟是什么呢?
在清朝初期,朝廷设立了三名藩王,以保证边疆的稳定,其中吴三桂无疑是其中最受重用的一位。他因协助清朝入关立下赫赫战功,被授予“平西王”之位,负责镇守西南重地云南。顺治十六年,吴三桂奉命驻扎云南,顺治帝对吴三桂信任至极,几乎没有对他进行任何干预。吴三桂在当地几乎可以自作主张,军事、政治、财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殊不知,吴三桂心底并未真正接受满洲人的统治,他对这些“夷人”从未有过真正的归属感,甚至带着一种“人在屋檐下,必低头”的不情愿心理。
在吴三桂驻扎云南期间,他趁机扩大自己的权力,设立了“云南援剿四镇”,以此为名提拔自己的亲信,完全把朝廷所派遣的军队私有化。这些做法虽然表面上对外宣扬的是为国家安定四方,但实际上却是吴三桂逐渐脱离清朝控制的标志。尽管如此,顺治帝并未对他产生过任何怀疑,反而欣赏吴三桂坚决打击南明残余势力,处理得干净利索,甚至彻底斩断了南明余孽的退路,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对吴三桂的信任。
然而,顺治帝的去世以及年幼的康熙继位,改变了这一切。康熙刚继位时,清朝政权正忙于稳固自己的统治,尤其是辅佐年幼的皇帝,导致对藩王的管理有所放松。然而,随着康熙逐渐成长为一位成熟的统治者,他开始察觉到吴三桂的权力已经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康熙的直觉告诉他,如果再继续纵容吴三桂,他最终会威胁到朝廷的统治安全。因此,康熙决定逐步收回吴三桂的权力,要求他在一些重要事务上必须上报朝廷,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决定。
吴三桂自然聪明,也察觉到了康熙的意图。他知道自己已处于险境,因此在康熙六年五月,他首次上书朝廷,报告云南和贵州的政务,似乎表示愿意听从朝廷的指令,以此消除康熙的疑虑,并想了解朝廷对自己的真实态度。康熙虽年轻,但曾与鳌拜的斗智斗勇让他成熟了不少。他的心思深沉,不动声色地应对了吴三桂的试探,同时也在暗地里开始着手削弱吴三桂的势力。
为了避免正面冲突,康熙在表面上关心吴三桂的健康,甚至表示希望亲自探访吴三桂的府邸,但实际上,他从未放弃过削藩的计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康熙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不仅在吴三桂的军队中派遣内地和八旗的亲信监视他,还拉拢吴三桂的部下,使得吴三桂的军队越来越难以保持统一。最终,康熙果断下令撤藩,彻底与吴三桂决裂。
此时,吴三桂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路可退。多年来的勾结与权谋使得他知道,就算他顺从朝廷,也不可能保全自己。面对即将到来的危机,他深感后悔,最懊悔的便是没有听从洪承畴的劝告。洪承畴早在吴三桂赴云南之前,就曾警告他,大清政权对汉人的防范心重,如果他希望在云南安稳,就不能让云南的局势太过平静,尤其是不能让永历帝被轻易除去。洪承畴曾言:“若要安,切不可使云南太平无事,永历若在,康熙断不敢撤藩。”他建议吴三桂保持局势的不稳定,以此来确保朝廷不会轻举妄动。
然而,急功近利的吴三桂并未听从这个忠告。为了迅速向清廷证明自己的忠诚,他不顾一切地扫清了所有的反抗力量,甚至在抓到永历帝时直接将其杀害,造成了云南的局势稳定。此举最终让清廷对他产生了过度的信任,却也为后来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当吴三桂意识到自己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反叛。于是他联合其他两名藩王耿精忠和尚可喜,于1673年发起了著名的“三藩之乱”。然而,康熙帝智勇双全,最终通过巧妙的策略孤立了吴三桂,使得他在战场上屡战屡败。最终,吴三桂兵败如山倒,郁郁寡欢地死于流放生涯,未能挽回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