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荆轲捧着那卷地图踏上咸阳宫台阶的时候,手会不会抖?
想象一下啊,那地图卷得紧紧的,里头藏着的匕首寒光闪闪,估计隔着绢帛都能感觉到那股子寒气。嬴政坐在高高的王座上,眼神跟鹰似的盯着他,满朝文武大气不敢出,殿里静得能听见香炉里火星爆开的轻响。这哪里是献图啊,分明是捧着燕国最后的家底在赌命。
其实那会儿燕国早就撑不住了。西边的秦国跟饿狼似的,一口口啃着六国的地盘,韩赵魏都没了,下一个就是燕国。太子丹急得嘴上起泡,半夜睡不着觉,在院子里转圈。他知道硬碰硬肯定不行,秦国的铁骑能把燕国的城墙踏成粉末,只能想出这险招 —— 拼掉一个荆轲,换嬴政一条命,说不定还能喘口气。
可你细琢磨,这事儿从根上就透着不靠谱。
荆轲哪是天生的刺客啊?他原本就是个喜欢舞文弄墨的读书人,在卫国混不下去了才四处漂泊。太子丹把他请到燕国,天天好酒好肉伺候着,甚至把自己的千里马杀了给荆轲炖肉,这份恩情重得能压垮人。荆轲心里清楚,这哪是请客吃饭,分明是买他的命。所以当太子丹催他动身的时候,他才磨磨蹭蹭,一会儿说要等个朋友帮忙,一会儿又说需要燕国的督亢地图做幌子。他不是胆小,是心里没底啊。
最让人揪心的还是图穷匕见那一刻。荆轲展开地图的手一定很稳,不然嬴政早就起疑心了。可当匕首露出来的瞬间,他扑过去的动作却慢了半拍。嬴政是什么人?十三岁登基,二十多年来杀过的政敌比荆轲见过的人都多,反应快得像豹子。一躲,一挣,竟然从荆轲手里挣脱了,绕着柱子跑起来。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么在朝堂上变成了猫捉老鼠。
旁边的侍医夏无且也真是个妙人,情急之下把药箱砸过去,就这一下,嬴政才有机会拔出长剑。等荆轲被砍倒在地,他还靠着柱子笑,说自己没成功,是想活捉嬴政逼他退还土地。这话听着豪气,可谁不知道啊,到了这份上,说什么都晚了。
燕国这最后一搏,输就输在太想走捷径。太子丹总觉得杀了嬴政就能解决问题,却没想过秦国的强大根本不是一个王能决定的。那会儿秦国的郡县制早就铺开了,粮草兵器源源不断,就算嬴政死了,还会有下一个秦王出来统一天下。燕国呢?朝堂上乱糟糟的,军队打一仗败一仗,老百姓早就不想折腾了,就靠这么一次孤注一掷的刺杀,怎么可能翻盘?
再说荆轲,他确实够勇敢,可勇敢不代表能成事。他出发前在易水边唱 “风萧萧兮易水寒”,那股悲壮劲儿能让人掉眼泪,可真到了关键时刻,还是差了点火候。或许他心里也明白,这事儿成功率太低,所以才迟迟不肯动身。
现在想想,那卷地图里藏的哪是匕首啊,分明是燕国上下最后的幻想。他们总觉得只要敢赌,就能赢回生路,却忘了治国安邦从来没有捷径可走。秦国用了几百年变法积累,才攒下统一天下的底气,燕国想靠一把匕首逆天改命,说到底还是太天真。
荆轲死了之后,嬴政气得下令猛攻燕国,没多久就把蓟城攻破了。燕王喜和太子丹一路逃到辽东,最后太子丹还是被父亲杀了,脑袋送去秦国谢罪。你说这又何必呢?当初要是把这份狠劲用在富国强兵上,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有时候我总在想,要是荆轲的匕首再快一点,要是嬴政没躲开,历史会不会不一样?可转念又觉得,就算真杀了嬴政,燕国也撑不了多久。就像一个烂到根的房子,你换个屋顶,该塌还是会塌。
这事儿过去两千多年了,每次想起还是觉得唏嘘。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总想着靠一次冒险改变命运,却忘了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是最靠谱的。燕国的教训,大概就是告诉我们,别把希望寄托在奇迹上。
说到这儿,也不知道你怎么看这段历史?要是有别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聊两句。最后啊,麻烦大家举起发财小手点个赞,加个关注,说不定就能走财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