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仕富(1900年—1952年),又名邓士富。广东梅县丙村银场村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新七军六十一师师长,黄埔军校第二期工兵科毕业。将军一生戎马倥偬,战功显赫,投诚息戈,护国佑民。
邓士富系志斋太乙公十九世孙,世居梅县丙村银场白沙坪凤凰岃脚下明贤公祠,1900年2月22日出生于本乡铺子背老宅。邓士富幼承庭训,开蒙启智,养正毓德,弃学从戎,立志报国,自强不息,勇锐年华,慨然以赴。
保天下者,匹夫有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国势衰颓,内忧外患,积贫积弱,苦不堪言,列强跋扈,屈辱丧权。国将不存,何以为家?1920年,邓士富在广东汕头应征加入国民革命军。1924年8月,时任黄埔军校教练部副主任兼学生总队长邓演达(祖籍梅县丙村)保送邓士富入读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科,受训培养,以期成长为国之良将,治世能臣。后于1925年毕业于南京军校高教班,干城之具,必成大器。
投袂援戈,克弭多难。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以武勇征战四方,以生命守护家国安宁。邓士富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旋即参加北伐各战役。1933年,日寇把侵略的魔爪由东北伸向华北,国民革命军奋起抗战。3至5月间,邓士富参加了著名的长城抗战之古北口战役。1937年“七七”抗战全面爆发后,邓士富先后参加了保定、漳河、台儿庄、江西瑞昌、湖北诸战役。1944年,出国远征,参加印缅抗战,穿越野人山原始森林,英勇作战。“挥戈驱贼寇,壮志满山川”的邓士富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抗日英雄,名垂竹帛,功标青史。
1948年5月至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长春实施长达150天的“久困长围”,通过封锁粮食、燃料等物资,迫使国民党守军郑洞国陷入“突围无望,首鼠两端”的绝境。最后,深明民族大义的邓士富主动率部向解放军投诚,直接促成了长春的和平解放。长春和平解放,避免了战火荼毒,鼓舞了解放大军乘胜追击的士气,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1949年5月,邓士富解甲归田,回广东梅县原籍,以传统的家庭酿酒作坊为生,胼手胝足,艰苦创业。邓士富曾任银场村村长,为父老乡亲办了很多“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的惠民实事,不失公允,有口皆碑。
1952年6月,邓士富以反革命罪被判处死刑,没收其全部财产,押送至丙村中学体育场执行枪决。当时主政广东的叶剑英深谙邓士富的出身、抗战功绩与历史贡献,亲自批示保护邓士富。岂料,负责传送文件的人(也是丙村人),在接收文件的头一天晚上喝了酒,结果耽误了叶剑英“不能枪毙邓士富”命令的及时送达,以致错杀了一位爱国情深的投诚将领。1983年5月,经梅县人民法院进行复查,纠正原判,落实政策,恢复邓士富投诚人员名誉。“至此,虽沉冤得雪,真相昭明。但邓士富至今仍有一处房屋未能物归原主,令人蹊跷,不得其解。”邓士富后人如是说。近日,当代广东研究会卢洁峰理事说:“邓士富是两党联合抗日骁勇善战的爱国将领,和平解放长春的功臣之一,请托梅州当地统战部门对邓士富当年被错杀的经过尽可能去复盘,对其家属尽力去帮助。”这是符合习近平主席对我们提出“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的基本要求。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追忆投诚将领邓士富的悲壮人生。(文/梅州邓氏宗亲联谊总会 梅县邓氏联商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