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冬天,绥远省的严寒雪地上爆发了一场保家卫国的决战。这一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步伐越发加快,他们不仅动用了关东军,还扶植了伪蒙古军和“大汉义军”,全力发动了对绥远的进攻。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火,傅作义将军毅然挺身而出,誓言守护家园。在绥远的红格尔图,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五天,而百灵庙的奇袭也在一夜之间打响了。战争中的绥远,成为了日本伪军的噩梦,也成了中华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傅作义,这位抗日名将,以他的智谋和英勇,撑起了民族复兴的希望。1936年,寒冬刚刚降临,绥远的天空还没有完全被白雪覆盖,空气中便弥漫着战斗的气息。日军似乎已经做好了全面进攻的准备,他们选择了扶植伪军力量,而不是直接出兵。他们通过资金和武器支持伪军,并给予了他们具体的作战指挥。尽管如此,日军最终遇到了一个铁骨铮铮的对手——傅作义。当时,他不仅是绥远省的主席,还是第35军的军长,拥有绝对的军政权力,而手下的士兵也训练有素,准备迎接挑战。
日军不甘心失败,便开始采取拉拢的策略,试图通过贿赂傅作义来瓦解他对抗侵略的决心。他们承诺给予傅作义6000万大洋,诱使他加入所谓的“华北独立”伪政权,但傅作义却当场冷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日军的提议。这一回绝令日军颜面扫地,他们决定撕破脸皮,直接发动了绥远战役。
战役的第一个关键点发生在红格尔图。这座小镇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绥远与察哈尔的交界,既是交通要道,又是绥远的东大门。日军支持的“大汉义军”率先发起了进攻,他们的兵力庞大,装备精良,甚至出动了飞机轰炸,企图打穿绥远。然而,傅作义的部队没有慌乱,驻守红格尔图的彭毓斌骑兵团稳如泰山,他们快速构建工事,抢占制高点,采取防守反击的战术。面对伪军的猛烈进攻,傅作义的部队利用机枪和步兵的火力,成功地压制了敌人的攻势。最精彩的是,中国军队趁夜增援,骑兵悄然穿越风雪,三面包围伪军,将其团团围住。即便敌人曾出动飞机狂轰滥炸,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傅作义的部队依然坚守阵地,最终在五天的激战后以胜利告终。
红格尔图的胜利极大鼓舞了绥远人民的士气,百姓们纷纷送上粮草物资,为前线士兵加油助威。但傅作义并没有因一时的胜利而放松警惕,因为他知道,战斗才刚刚开始,敌人的下一目标是更加坚固的百灵庙。
百灵庙,地势险要,四周环山,山口狭窄,不仅是战略重地,也是伪蒙古军和“大汉义军”的后勤基地。敌人利用此地企图借宗教的名义进行统战,傅作义决定迅速拔除这一隐患。11月23日午夜,傅作义指挥的中国军队发动了夜袭。步兵、骑兵、炮兵齐上阵,顶着严寒的夜风,悄无声息地逼近百灵庙。雪花纷飞,战士们在月光下默默前行,穿越积雪,向敌人发起突然进攻。中国军队的奇袭让伪军措手不及,防线在一夜之间崩溃,主力被迫退守庙内的高地。傅作义迅速调动炮火,精准打击敌人阵地。24日清晨,经过数小时的激战,中国军队终于收复百灵庙,歼灭敌人9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
这场胜利不仅摧毁了敌人的后勤线,还极大地打击了伪军的士气,傅作义继续带领部队南下,目标直指日伪军最后的据点——大庙。
大庙之战是绥远抗战的最终决战,由于傅作义之前一系列的胜利,日伪军的士气已经崩溃,部分伪军甚至在内部爆发了反叛,主动投降。12月10日,中国军队顺利进入大庙,并未发一枪一弹,便完成了全歼敌军的任务。这场战斗的胜利宣告了绥远抗战的圆满结束。
绥远抗战的胜利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保卫了绥远,也直接摧毁了日军在西北建立“大蒙古国”的阴谋。此次胜利大大鼓舞了全国的抗战士气,各地民众纷纷组织慰问团,捐款支持前线,傅作义因此赢得了“抗日名将”的荣誉。更重要的是,绥远抗战的成功为中国政府坚定抗日立场提供了支持,蒋介石在公开声明中称“绥远抗战是民族复兴的起点”。这一表态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奠定了基础,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傅作义的智慧和勇气,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不仅打赢了这场决定生死的战争,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绥远抗战,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