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07年朱温灭唐,到979年北汉覆灭,五代十国作为继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大分裂时代,前后延续70余年之久。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尤其是经过隋唐大一统之后的华夏大地,对于天下一统的追求就更为强烈。梁唐晋汉周等中原王朝,几乎都有过统一的行动和努力。而中原之外具备实力的政权, 比如南唐先主李昪、中主李璟都曾提出过统一策略,李璟时期还开展了相应的军事行动,只不过最终南辕北辙而空耗国力难以实现。
但对于统一策略最公开、最知名的讨论,则是后周世宗柴荣在显德二年(955年)组织的一次策论。这年四月,周世宗下诏,令翰林学士承旨以下二十余人,各自撰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呈世宗御览。
时任比部郎中王朴的《平边策》最符合周世宗心意,世宗认为这篇策论“议论伟然,盖以为奇”。王朴也因此更加得到赏识,“愈重其器识”,并升任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
后世对这篇安邦定国的策论极为推崇,在当时参与策论的二十几人中,王朴《平边策》是唯一被新旧《五代史》等正史收录的。宋末元初的史学家胡三省也说,“世宗用兵以至宋朝削平诸国,皆如王朴之言”,意思就是王朴的《平边策》完全指导了周世宗乃至北宋统一天下的用兵策略。
王朴《平边策》确定的“先易后难”原则确实对柴荣的用兵产生了影响,但柴荣的实际进军策略,与王朴所设计的路线却并不一致,甚至相差很大。
既然不采用王朴提出的军事策略,那为何柴荣又对王朴大加赞赏和不断重用呢?个中原因很值得再思索和品味一下。
如果仔细留意《平边策》,会发现在阐述完军事策略之后,王朴还说了一段容易被忽略的题外话。恰恰是这段题外话,反映出《平边策》真正的作用并不在于提供何种军事策略,而是明确表达出王朴对周世宗即将开展的统一战争的支持态度。
柴荣征战图
“兵者,国之大事”,对外用兵不仅仅只是打仗本身,而是关系到国家的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因此,《平边策》开篇阐述的不是军事策略,而是开展统一行动所需的基础条件。
①内修德政,才能在争取民心的基础上,做好战争的准备
王朴首先分析了前朝失去南方、西蜀等疆土的原因到底何在。唐末以来,尤其是后唐、后晋两朝,君昏臣暗导致政事紊乱,军队骄横跋扈,人民则流离困苦。皇帝身边尽是奸佞之辈,而在外的封疆大吏则不受控制,由小坐大再纷纷僭越反叛。南唐、前后蜀都僭号称帝,幽云十六州落入契丹之手,并州则被刘氏占据。
反之,如果要平定天下、统一疆土,就必须是能够反其道而行之的政权。如何才算反其道而行呢?必须亲近和任用贤能之人,恩威并施、赏功罚罪,让大家倾心效力。同时,要提倡和做到勤俭节约,以积聚财富;要轻徭薄赋,收纳民心。
等到粮草充足、军械马匹船只一应俱全、民心士气都可用的时候,就可举兵。至于那些在宵小统治之下的臣民,如果知道大周行仁政、得民心、兵强马壮,上下一心都有混一天下的气势,他们必然甘于充当间谍和向导。当天下人心都归一的时候,举大军征伐就能所向披靡、马到功成。
后唐
②确定“先易后难”的攻取原则,制定先南后北的进军路线
至于战争策略,则首先要讲究先易后难。在这个既定原则之下,再制定大致的进军路线和讨伐方式。
王朴认为南唐是重中之重,应当参照隋朝灭陈,采用事半功倍的方式,达到“用力少而收功多”的效果。
先采取袭扰战术探得虚实。防不胜防的袭扰必然使南唐人困马乏、疲于应付,再一举出兵必定能够夺取江北淮南之地。淮南在手,军民、财富尽可为我所用,江南也就不难拿下了。
如果南唐平定,南方的那些割据政权,诸如南平、南楚、南汉、吴越等,都会很快臣服。
至于后蜀,王朴认为可传檄而定。如果它不投降,也可以用四面包围之势,轻松平定。
南唐、后蜀一旦平定,王朴认为幽燕之地(燕云十六州)就会望风归降。而对于最顽固的死敌北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只能寻找合适的机会用强兵打服它。
后周的周边形势
③王朴设计的路线,与先易后难的原则之间并不完全契合
王朴在阐述军事策略时,首先就明确指出要“从易者始”。从当时后周要面对的对象来看,王朴总体上是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来安排的,把最难最不容易啃动的两块骨头——幽燕(契丹占据)、北汉(后周死敌),放到最后来解决。
但在面对南方的众多割据政权时,却选择了向最有实力的南唐首先开刀,意图用征服南唐来产生震慑效应,让边的小国不战而降。
这样的设计虽然不无道理,但与他自己设定的先易后难原则却并不契合,是值得注意的一点。
平边策
关于周世宗柴荣自己的统一策略,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很多人认为他就是按照王朴的《平边策》去执行的,但是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不可否认周世宗的策略会受到王朴等臣下的影响,但显然是有着自己更全面的考虑,这从他后来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就可以看出来。
①先取后蜀秦凤成阶四州、南唐淮南十四州,巩固关中和中原防卫
就在王朴提出《平边策》之后不到一个月(955年5月),周世宗就派向训、王景等人率军前往陇右,攻打后蜀占据的秦、凤、成、阶四州。该年九月,周军大破后蜀军队,秦、成、阶三州相继归附。十一月,周军攻克凤州,四州之地全部攻取。
由于这次针对后蜀的军事行动,在名义上是应当地百姓的请求而展开的,柴荣本意似乎也只是对后蜀小施惩戒。因此,这是一次以偏师而非主力进行的出兵,在取得四州之后也没有再继续南下越过剑门。
几乎就在秦凤成阶四州收复的同一时间,柴荣令李谷、韩令坤等率大军攻击淮南,同时令吴越钱弘俶配合出兵常州。后来柴荣一度亲征淮南,并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战事,才完全取得南唐的淮南之地。
同时,由于战争迫使南唐中主李璟主动降低国格,并许诺纳贡称臣,周世宗出于战略考虑停止了继续越过长江,接受了南唐至少在名义上的臣服。对于南平、南楚、南汉等,也暂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是维持了现状的名义臣服关系。
取后蜀的秦凤成阶四州主要是拱卫关中地区的安全形势,而取南唐的淮南十四州则是为了彻底断绝南唐对北方的想法,并获得更多的财富和人力,以支持接下来的战争。
周世宗攻南唐过程示意
②以攻打后蜀为幌子迷惑契丹,再突然北上轻取关南之地
在取得淮南之后,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周世宗并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没有见到明显的北伐契丹的准备工作,却在第二年(959年)四月突然亲自率大军直接进入契丹境内,并在短短四十二天的时间,就几乎兵不血刃、望风披靡地攻下三关三州的关南之地。
柴荣之所以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得关南之地,很大原因就在于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后周摆出的架势都是要从水陆两路大举进攻后蜀,这一态势有效地迷惑了契丹的判断。
在柴荣准备再次集结大军攻打幽州(契丹南京)的时候,契丹军的主力才刚刚到达幽州城下,辽穆宗耶律璟也亲赴幽州城坐镇指挥。但契丹主力的集结,也让周军再次用突袭方式获胜的机会基本丧失。因此,尽管柴荣很想继续对幽州用兵,但手下的大将们却都不同意,纷纷表示“今虏骑皆聚幽州以北,未宜深入”。
就在这个时候,柴荣突然身患重病不能起床视事,只得无奈班师回朝,结束了这一次北征。
柴荣北征对象——燕云十六州
①《平边策》最后一段题外话,王朴表明支持态度,成为全篇精髓
《平边策》最后一段,在王朴阐述完军事策略之后突然话锋一转,说“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此岁夏秋,便可于沿边贮纳。”
意思就是,如今我大周军队训练有素、兵强马壮,臣民与朝廷一心,大将们拼死为陛下您效力,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啊。只待今年夏秋粮食丰收之后,沿边做好军粮存储,来年就可兴义兵平定天下。
初一乍看,这段话似乎与开篇的议论有矛盾,前文还在说要平定天下就应该怎么怎么做,为何此刻就说已经具备条件了呢。但事实上并不矛盾,开篇所阐述的怎么做,只不过为了突出平定天下所需的基础条件很苛刻。而文末再次呼应,表示王朴自己认为这些苛刻的条件,已经在周太祖、周世宗的仁政之下达到了。
王朴说出这样的话,目的何在呢?其实就是要表达出自己对周世宗即将展开的军事行动绝对支持的态度,这也正是周世宗要求大臣们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最想要得到的答案,而具体要从这些策论中得到什么有用的建议反倒在其次。
周世宗柴荣像
②柴荣的征战策略与王朴的《平边策》相去甚远,而王朴得到重用也不是因为军事才能
奉上《平边策》之后不久,柴荣就用偏师对后蜀占据的陇右四州(秦、凤、成、阶)采取了军事行动,并在当年11月取得胜利。这一次军事行动显然不是因为王朴的建议而开展。
就在针对后蜀的战事取得胜利的同一时候,柴荣又很快开展了对南唐淮南十四州的攻取行动。这次战争,在时间点上似乎可以看作是接受了王朴的建议,但从军事策略上柴荣却采取了全面的强攻,而不是王朴建议的袭扰和疲劳战术。在征淮南的战事中,跟随柴荣参与军事决策的,也不是王朴而是时任宰相李谷以及向训等人。
当然王朴也在他适合的位置上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先是协助主持开封城的扩建和改造工作,在柴荣亲征淮南时则以枢密(副)使担任东京(副)留守处理日常事务,还奉命主持历法改革和制作礼乐,完成《大周钦天历》及《律准》。
总之,王朴虽然备受柴荣器重并官至枢密使,但看重的却是他的理政能力和历法、音乐才干,尤其是王朴对柴荣统一行动的坚决支持态度。正是因为王朴《平边策》所传递的支持态度,让柴荣可以放心地让他代替自己留守京城。
王朴画像
一篇《平边策》让王朴闻名史册,甚至被很多人认为可与《隆中对》相媲美。在周世宗柴荣之后的宋太祖赵匡胤,就对王朴及其《平边策》很推崇,并贯彻“先易后难”的原则完成了一统江山的伟业。
但周世宗柴荣最看重的,以及王朴本人最想传达的,却并非这篇策论中的军事策略,而是一个大臣对君王政策的绝对支持态度。惟其如此,才能体现出后周上下一心的人和局面,之后柴荣的对外军事行动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当然,《平边策》中那些策略,也并不是没有用处。它所体现出的治国理政才干,也是王朴能够得到柴荣重用的重要因素。
因此可以说,《平边策》并非柴荣的统一指南,而是柴荣、王朴君臣相知和王朴受到重用的进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