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哀公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简短对话,如一把钥匙,打开了鲁国政治与治国用人智慧的历史宝箱,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从中探寻为政得失的密码。
鲁国本遵周礼,公族掌权,“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势大,鲁哀公虽为国君,却难行君权。孔子六十八岁归鲁,鲁哀公为争民心问计,孔子聚焦“用人”—— 举贤才、罢邪佞,民服国安;反之,奸人在位、贤能难出,百姓不服,国无宁日。这是孔子对鲁国积弊的精准诊断,可鲁哀公未听进心里,后来借越伐三桓失败,反被驱逐,鲁国在内耗中被楚所灭。历史残酷印证:不听“举直错枉”,政权如沙上之塔,终会坍塌。
《韩诗外传》“鸡不如鹤”的故事,为“举直错枉”添了生动注脚。田饶在鲁哀公身边耕耘多年,有鸡之“文德、武德、勇、仁、信”五德,却因“所从来者近”未受重用;而黄鹄因“远来”受珍视。这像一面镜子,照出鲁哀公“贵远贱近”的用人误区,也映出“举直错枉”之难—— 即便有贤才在侧,若上位者眼光短浅、受惯性左右,贤才也会被埋没,正如唐代鲍防诗云“远物皆重近皆轻,鸡虽有德不如鹤”,道尽“举直”受阻的无奈。
从鲁国的兴衰,到田饶的去留,“举直错诸枉” 始终是为政者绕不开的命题。它提醒后世: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用人之要,首在辨直枉、明奖惩。贤能上位,奸佞退位,民心自聚,国基自固。这不仅是鲁国历史的教训,更是跨越千年的政治智慧 —— 无论哪个时代,唯有让正直者居其位、展其能,让邪曲者无容身之地,才能构建起民众信服、根基稳固的政治生态。
回望这段历史,孔子的回答依旧振聋发聩。它让我们看见,用人之道关乎国家兴衰,而 “举直错枉” 的智慧,永远值得为政者、治世者反复咀嚼、躬身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