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这位深刻影响清朝末年的女性,在1908年11月15日告别了她的一生。那一天对她而言既是充实的,也是平静的。早晨,她仍在忙于处理光绪帝的丧事,而到了下午,她便穿上了寿衣,为自己的最后一程做了准备。
光绪帝于1908年11月14日去世,至今关于其死因的讨论仍没有定论。有的说他是病死的,也有人猜测是慈禧下的毒手。但不论真相如何,光绪的去世让慈禧这个皇太后必须立刻处理一系列丧事,尽快为国家安排好后事。早晨,北京紫禁城里,慈禧便召集了军机大臣和宗室王公等重要人物开会商讨丧事安排。这并非一个普通的家务事,而关乎到国家的面子和政治的稳定。清朝在外有列强的压迫,内有革命党作乱,国家危机四伏,光绪的丧事必须庄重而有序地处理,以免引来外界的嘲笑。
慈禧下令准备国丧,安排灵堂、祭祀以及丧礼的流程,所有这些事都需要有条不紊地进行。尽管光绪在位时权力有限,但他毕竟是名义上的皇帝,丧事马虎不得,否则朝廷的威严将会受到损害。慈禧清楚地知道,光绪的丧事不仅仅是家庭事务,更涉及到国家的形象,她要求按照严格的传统礼制来进行,包括设灵堂、组织宗室和大臣参加祭祀,并要求全国各地都要按规定守孝。即便朝廷财政困难,慈禧仍然坚持拨款,确保丧事能体面举行,不显寒酸。
光绪死后,并没有留下继承人,而清朝的皇位空缺问题急需解决。慈禧在忙碌着为光绪安排丧事的同时,也在考虑着接班人的问题。她早已心有所属,最终选中了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这时溥仪仅三岁,什么都不懂,慈禧为何选择他?其实,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一个三岁的皇帝容易控制。慈禧深知,一旦她去世,朝政将会由她选中的亲信继续掌控。光绪的去世使得她可以正式拍板这件事。慈禧在早晨的会议中,也与军机大臣们商议了有关立新皇帝的事务,并要求迅速落实。
尽管这一天的早晨,慈禧仍然忙于政事,她的身体却已经十分虚弱,然而她还是咬牙坚持着,处理着国家事务,足见她对权力的渴望与执着。
到了11月15日下午,慈禧的情绪明显发生了变化。在忙完光绪的丧事之后,她意识到自己可能也已经到了人生的尽头。她没有再处理任何重大的事务,而是开始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最标志性的举动便是穿上了寿衣。这并非一时冲动,按照清朝的传统,高位者,尤其是皇族成员,寿衣是需要提前准备的,且常常精心挑选,工艺精良。此时的慈禧已经身体虚弱,或许她知道自己难以再撑下去,便做出了这个决定。穿上寿衣后,慈禧没有停下脚步,她召集了亲信们,交代了相关的后事安排。
史书虽然没有详细记录她的交代内容,但从推测来看,慈禧很可能提出了几个要点:首先是关于新皇帝溥仪的事,希望他能够稳住清朝的江山;其次是关于自己的葬礼,她早已选择了墓地——普陀峪定东陵;最后,她很可能还向载沣等亲信叮嘱了一些朝政上的事,希望他们继续听从她的指示。此时的慈禧虽然体弱,但她的思维依然清晰,几乎没有遗漏任何一项重要的安排。交代完后事,她便静静地躺下,直到最后一刻。
史料记载称,慈禧在去世时没有经历太多痛苦,或许是因为身体早已虚弱,也可能是她的内心已放下。活了73年的她,历经无数风波,掌权多年,最终平静地走向了终点。慈禧在这一天处理的丧事和后事,表面看似是安排家务事,但其中却充满了她的政治算计。她到死都未放下对权力的操控,甚至试图通过这些安排为清朝争取更多时间。
慈禧选择溥仪作为继任者,并非随便挑选,而是为了保证朝政的实际控制权不会离开她的亲信手中。光绪虽名为皇帝,但始终未能完全顺从慈禧的控制,因此慈禧需要一个听话的傀儡皇帝。而溥仪正是这样的选择。她也指定载沣作为摄政王,希望通过他来稳住朝政。慈禧的选择虽深思熟虑,但她没有料到的是,清朝的命运已经注定,溥仪继位后不久,辛亥革命便爆发,清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虽然慈禧早早为自己的葬礼做了安排,并且尽力稳住朝政,但她未能避免清朝的衰落。她的死标志着清朝末日的来临,尽管她在临终时力图留下一个可控的局面,然而,内外的压力依然让这个政权无法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