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曹操在历经多年征战后,成功摧毁了袁绍、袁术、吕布等北方割据势力,基本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统。然而,曹操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胜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南方广袤的土地,开始筹划一场更为宏大的征程。那一年年初,曹操一方面加紧修建人工湖,以训练水军为目标,为横渡长江做准备;另一方面,恢复了丞相制度,自任丞相,集中权力,逐渐步入“无冕皇帝”的角色。到了7月,近20万的曹军浩浩荡荡南下,目标直指荆州和扬州。
然而,就在曹操南征途中,荆州的局势发生了突如其来的变化。荆州牧刘表突然病逝,整个荆州瞬间失去了主心骨,陷入了一片混乱。为了自保,荆州的世家大族纷纷投向曹操,并且拥立刘表的次子刘琮继位,向曹操称臣。原本预计一场激烈的对抗尚未打响,敌方主力却已率先投降,曹操的统一目标似乎瞬间触手可及。
此时的刘备,仍然不知刘琮已向曹操投降。此前,刘备在北方战败后投靠了刘表,得到安排在荆州北部负责防守,抵抗曹操的进攻。尽管曹操并未全力出击,然而荆州北部一直在悄然丧失控制,刘备由于刘表的猜忌,也未得到足够的支援,势力范围逐步缩小。到曹操南下前夕,刘备的主力军已经集中在樊城。
在古代的军事防线中,“守江必守淮”,而荆州的襄樊防线则尤为关键。汉水,作为长江的最大支流,构成了荆州防线的重要屏障,然而,仅凭汉水难以有效防守。必须有一块土地作为诱饵,吸引敌人主力,以减缓敌军的攻势,这块土地正是樊城,而与之隔河相望的襄阳,共同构成了荆州的防线。
襄樊防线存在两个显著的弱点:首先,防线的成功依赖于强大的水军控制江河,否则,敌人的水军便可切断襄阳和樊城之间的联系,从而瓦解防线;其次,樊城是防线的桥头堡,一旦失守,襄阳也将岌岌可危,江汉平原的门户将完全敞开。刘表入主荆州后,始终坐镇襄阳,起初让黄祖守卫樊城,后来交给张绣,而张绣降曹后,这一重要防线的防守便转交给了刘备。
在曹操南下之时,荆州的防御依旧有一定的希望抵挡曹军的进攻。曹操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强攻樊城,考验刘备的守城能力;二是组建强大的水军,切断樊城与襄阳的联系。若刘表尚在并全力支持刘备,一场激烈的襄樊之战或许不可避免。然而,随着刘表的去世和荆州的投降,曹操获得了新的选择——襄阳投降,樊城孤立。
刘备得知襄阳投降的消息时,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并且组建了一支由关羽领导的水军。然而此时,樊城已经孤立无援。诸葛亮等谋士建议刘备迅速偷袭襄阳,控制襄樊防线,然而刘备却果断拒绝了这一提议。由于自身力量有限,刘备决定撤退,将兵力分为两路,前往江陵。
刘备选择撤退到江陵有两大理由。首先,江陵邻近江夏,而刘表长子刘琦未投降且拥有一支军队,双方可以互相支援;其次,江陵作为荆州的旧治所,城防坚固且背靠长江,便于撤退。然而,从樊城到江陵的路程极为遥远,刘备的撤退之路困难重重。
在撤退过程中,许多荆州的百姓因害怕曹军的屠城而选择跟随刘备一起逃亡。刘备并未抛弃这些百姓,而是决定带着他们一起南下,先跨过汉水,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携民渡江”。
这一举动在历史上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认为刘备是在关键时刻利用百姓来拖延曹操的进攻,甚至在必要时会抛弃他们;也有人认为刘备心怀仁义,愿意保护百姓免遭战乱。从百姓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知道曹操是否会屠城,但他们清楚,刘备是愿意为他们保驾护航的。
刘备率领着成千上万的百姓艰难撤退,队伍行进缓慢,步伐沉重,无法快速前进。曹操得知刘备正在逃亡,深知如果刘备逃脱,将成为未来的一大隐患,于是果断派出麾下最精锐的虎豹骑,飞速追击。尘土飞扬,马蹄声急,刘备一行最终在当阳县被虎豹骑追上。尽管刘备的麾下猛将如云,他们拼死抵抗,试图突破重围,但面对曹操这支强大的铁骑,所有努力都显得徒劳无功。
在混战中,刘备做出了痛苦的决定,抛下大部分随行人员,带着数十骑亲信仓皇突围。在这场危急时刻,刘备的家眷遭遇重大损失,他的两个女儿不幸被曹军俘虏,命运充满不确定。而甘夫人和尚在襁褓中的刘禅,面临着生死未卜的困境。就在此时,赵云如战神下凡,凭借非凡的勇气和武艺,在乱军中七进七出,成功救出了甘夫人和刘禅,免除了他们被俘的厄运。
刘备最终逃至当阳县南部后,放弃了前往江陵的计划,决定前往江夏投奔刘琦。为了给刘备争取时间,张飞毅然决定拆除当阳桥,确保刘备的撤退能够顺利进行。至此,长坂坡之战落下帷幕,刘备虽然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成功抵达江夏,并与刘琦联手。此后,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为日后孙刘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埋下了伏笔。
刘备携民渡江这一事件,至今仍是争议不断的话题。无论如何,这一举动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历史上令人深思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