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5日,为了应对三大战役即将结束、战局将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这一决策涉及了全军的大规模整编。具体来说,华东野战军被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新的组织结构下,下辖了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兵团。分别由王建安、陈士榘、宋时轮、叶飞担任司令员。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第一批进入朝鲜的志愿军来自第四野战军,而第二批则是由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组成。不幸的是,长津湖战役中,第九兵团遭遇了惨重的损失,冻死冻伤的兵员数量竟然超过了战斗中阵亡的人数。这一结果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至今关于宋时轮的评价褒贬不一。那么,为什么在三野的四个兵团中,偏偏选择了第九兵团入朝作战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随便得出,而是基于当时的特殊背景。从多个角度来看,第九兵团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第七兵团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的山东兵团,曾以少数兵力与国民党精锐部队在华东地区周旋,不仅成功保卫了自己的阵地,还不断实施反攻,展现出顽强的韧性。然而,1950年5月,第七兵团被撤销,原部队直接归华东军区领导。由于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大家普遍认为不会再有大规模战斗,因此撤销了兵团番号,许多老兵也开始复员。没想到,仅过了几个月,朝鲜半岛爆发战争,威胁到了我国东北的安全。由于重建第七兵团极为困难,战斗力也难以保证,因此他们无法迅速入朝。 第八兵团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的陈唐兵团,在解放战争中,陈士榘指挥的部队屡次出色地完成任务,尤其在淮海战役中,成功协同作战歼灭了黄维兵团,取得了非常辉煌的胜利。可惜的是,1950年7月,第八兵团也被撤销,原部队承担了警备任务,短期内无法重新组织战斗力,因此也无缘进入朝鲜。 剩下的第十兵团当时驻扎在福建前线,一方面执行剿匪任务,另一方面准备解放台湾。将他们调往朝鲜,无疑会使福建的防线变得更加脆弱,甚至有可能被蒋军突袭,因此,第十兵团同样无法及时入朝。最后,只有第九兵团能够承担起入朝作战的任务。 实际上,在当时的特殊局势下,第九兵团是最为合适的选择。四大野战军中,一野和二野的部分兵团已经撤销,三野的情况也已经提到。而四野则撤销了12兵团和14兵团,13兵团作为首批入朝的部队,15兵团则与第十兵团类似,继续留守华南,执行防守和剿匪任务。能按建制参战的,只有华东第九兵团和原华北19兵团。 考虑到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必须确保作战部队具备足够的战斗力。第九兵团无疑优于19兵团。与四野13兵团的38军、39军、40军相比,三野第九兵团也有20军和27军这两支王牌部队。在最困难的时刻,显然需要最能打的部队来顶住敌人。因此,第九兵团成为了首选。 实际上,这一决策早在朝鲜战争刚刚爆发时,中央就已考虑到。战事刚起,中央军委就决定将13兵团紧急调往东北,组成东北边防军,为第一批入朝的部队做准备。同时,第九兵团也迅速接到了调令,前往山东的津浦路,进行整训并待命,为第二波入朝做准备。 第九兵团的指战员在开赴朝鲜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战斗,敌人又是谁。如果临时调动其他部队,他们无疑会更加陌生。因此,尽管面临严峻的局势,第九兵团仍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然而,在长津湖战役中,第九兵团的伤亡惨重,主要是因为战局变化过于迅速。自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朝鲜人民军几乎一触即溃,导致志愿军的部署变得仓促。美军快速越过三八线后,分为东西两路展开进攻,彭总指挥的部队被分派到不同战线进行作战。志愿军的西线战斗自10月25日开始,到11月6日基本结束,42军已经付出了巨大牺牲,这时,第九兵团的赶到显得尤为紧急。 当第九兵团抵达沈阳时,面对严寒天气,李聚奎部长提议等几天等待物资补充。然而,中央军委和志愿军司令部的催促电报接踵而至,时间紧迫,宋时轮最终决定拒绝了这一提议。第九兵团随即前往长津湖,而此时,宋时轮才意识到,朝鲜的冬天,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