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沈醉在《军统内幕》一书中提到,是他与毛人凤联手设计,排挤了郑介民,让他被迫离开保密局。然而,真正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尤其是曾任军统局行动处少将处长、原潜伏者程一鸣,他的回忆录给出了不同的视角。根据程一鸣的描述,郑介民的离开并非被挤出,而是因为他晋升为“国防部”常务次长,职务冲突使得他无法继续兼任保密局局长。这一变化与他个人的高风亮节有关,类似于海瑞的清廉,郑介民虽然身处高位,但始终保持公正和不贪。
程一鸣在其回忆录《军统特务组织的真相》中也证实,郑介民离开保密局后,依然是毛人凤的上级。他继续担任“国防部保密局”局长,这个局在名义上隶属于“国防部”,实则由常务次长郑介民直接领导,而与“国防部二厅”等其他单位一样,都属于他的管辖范围。这种安排的背后,体现了郑介民与老蒋、乃至小蒋之间的紧密关系,尤其是在政务和特务机构的管理上。
在蒋中正败退台湾后,为了扶持小蒋继续掌权,蒋家族对特务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保密局被改为“国防部情报局”,而新设立了一个由郑介民担任局长的“国安局”。在这一新的组织结构中,郑介民被赋予了巨大的权力,所有情报汇总后都需经过他审核再上报蒋家。这一过程中,郑介民在蒋家眼中远比毛人凤更为可信和可用,尤其是他与小蒋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时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沈醉与毛人凤的关系更为复杂,他是戴笠的心腹,而毛人凤则继承了戴笠的风格。两人之间的争斗也影响了沈醉对郑介民的评价,他常常在文字中贬低郑介民,以显示自己对毛人凤的支持。然而,郑介民在历史中的地位远不止于此。他不仅是军统局的最后一任局长,还曾担任“国安局”的首任局长,受到了蒋中正及蒋经国的极大信任。更为重要的是,郑介民与毛人凤并非对立关系,反而有着复杂的互动。
程一鸣和文强等人都是军统和保密局的高级成员,他们的回忆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角。文强在《文强口述自传》中明确提到,他在军统时期晋升为中将,并且得到蒋中正的高度认可。这一升迁并非偶然,胡宗南和孙连仲等人联名推荐,使得文强成功晋升,成为了军统东北办事处处长。这一时期,他的职务与郑介民有着密切联系。事实上,文强与郑介民的关系也非常紧密,甚至在他打算离开军统时,郑介民曾竭力挽留他,这反映出郑介民对他的一种亲近和重视。
与郑介民的深厚情谊相比,毛人凤则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毛人凤对文强的离开表示了不满,但他的言辞中却透出对文强的轻视与猜疑。毛人凤通过含糊的语言试图让文强感到不安,甚至暗示他若离开,将会错失在军统中的地位。这种言辞巧妙,却充满了敌意。
文强在告别郑介民、毛人凤以及唐纵的过程中,展现了复杂的政治斗争。郑介民的挽留是出于真心,表示希望文强保留一个名义,便于将来回归。与此不同,毛人凤则显得更为自私,他通过贬低郑介民、唐纵来暗示自己的处境,最终让文强决定彻底离开军统。虽然文强最终被捕,但他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通过这一系列的互动,我们可以看到郑介民与毛人凤之间的巨大差异。
通过文强与郑介民、毛人凤的互动,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政治智慧与人性。这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较量,更是当时特务系统中复杂权力斗争的缩影。最终,郑介民以一种较为稳健的姿态,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了自己的地位,而毛人凤则最终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