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辽代,“阳坊”成村,称坊市,从清初开始,蒙古与关内的经济贸易日益繁荣,坊市逐渐成为关南塞北人来货往的交易中心。清朝光绪年间,阳坊镇人李锡厚承祖业,主理镖局生意,后因铁路兴建等原因,镖局生意日渐没落,于1897年转营主理光裕镖局白店“光裕客栈”,并以烧饼、羊杂打出名气,并将烹涮羊肉的技艺传承下来。自此李家后人与涮羊肉技艺共生共荣,衍生出以涮羊肉为核心的饮食文化。
因为近水楼台先得“羊”的地理条件,所以阳坊镇不仅是京城好羊肉的供应源头,还成为老北京涮羊肉的起源地。
四大关卡,谱写贡羊进京史诗
历史上的“贡羊进京”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宫廷供奉活动,历经四道关卡,层层筛选,最终将最优质的羊送入皇宫,供皇室享用。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第一关在北纬43°的黄金牧场,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这里水草丰美,是优质羊群的天然栖息地。牧民们世代传承着挑选贡羊的标准:必须是黑白分明、外形俊朗的黑头白羊,年龄控制在六个月左右,体态要饱满匀称。全旗数百户牧民,每年能入选的贡羊也不过百头。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第二关设在进京要道,居庸关长城。经过长途跋涉抵达的初选贡羊,迎来更加严格的检疫程序。检疫官在关口高喊“贡羊入关”,随行的兽医点燃艾草为羊群消毒,仔细检查口腔、耳鼻、背部。通过这一关的羊,会在左臀烙上“御”字火印,右蹄涂上朱砂作为标记。这一轮又有三成羊被淘汰出局。
第三关设在北京昌平阳坊镇。昔日的阳坊镇人声鼎沸,在清末以前称为羊坊,是重要的商旅聚集地,每年深秋,塞北的羊群成批赶进关内,羊坊因此得名,后因羊坊地处太行山余脉神山之阳,改称阳坊。贡羊进入阳坊镇后,交由西贯市回民中的饲养高手负责调理,待膘肥体壮后,或分割或整只运往京城。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最后一程由銮仪卫押送,贡羊从阳坊出发,经百望山,沿着“京陵御道”一路南下,后经北京中轴线进入紫禁城。在御膳房前,大监亲自核对朱砂印记与火漆封条,高声唱名:“锡盟贡羊三十整,银霜膘,九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