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9月22日,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残特奥会”)旱地冰壶项目在广州市白云区顺利完赛。据介绍,本届赛事参赛队伍来自25个省份,数量达到26支(其中广东2支队伍),是该项目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比赛,不仅实现了赛事规模的突破,也标志着旱地冰壶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比赛现场
多地组队走进大湾区 感受赛事与地区魅力
据了解,本届赛事吸引了283名运动员参与,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和赛事组织广受好评。
尽管竞争激烈,但各代表队热情高涨。其中,内蒙古代表队首次参赛就获得轮椅公开组冠军的好成绩,队员们都非常激动。
“我是牧民,没想到接触到旱地冰壶运动后,还能参赛拿到冠军,太激动了!是队友之间的配合成就了这一成绩!”赢得冠军的那一刻,来自内蒙古代表队的运动员克希格太分享了自己的心情。
克希格太的队友高全福来自内蒙古最西北的阿拉善地区,他表示,第一次来广州便感受到广东人民的友好,观众席一直有加油声。
西藏代表队教练员土旦格桑表示,现在西藏各地的残运会、老年人运动会上,都有旱地冰壶项目,老百姓很喜欢这项运动。
在云南,多个区县都在积极推广旱地冰壶,这项运动的覆盖范围正一步步扩大。
甘肃代表队教练员赵东晖同样感受到了旱地冰壶推广的势头,“因为不限年龄,玩起来安全又方便,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健全人都能参与,这项运动在我们当地普及度非常高,连公司团建都能玩。”
在全国推广成效显著 助力残疾人融入社会
“这一届共有来自25个省份的26支代表队参赛,这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旱地冰壶能够发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源于残疾人对这个项目的喜爱。”残特奥会旱地冰壶赛事技术代表史春燕介绍,旱地冰壶强调沟通与协作,正好切中残疾人群体的核心需求:一是可以沟通,二是安全无隐患,三是体能要求少,级别分类容纳众多。经过近年来的推广,这项运动让不愿走出家门的残疾人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魅力,也让孩子的智力和肢体协调能力显著提升。
据介绍,旱地冰壶是冰壶运动的陆地版本,但壶身重量更轻,对参与者的体能要求相对不高,讲究个人技术与团队战术配合,是一项适合所有年龄段人群玩的社交体育运动。该运动以其安全、低体能要求和强团队协作特性,正成为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桥梁。
“这次赛事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包括交通和赛前训练,都达到了国家标准,如本届新增的计时记分系统,通过电子屏幕减少口头指令,提升效率,各参赛队伍也是极其满意的,沟通非常顺畅。”史春燕表示,参赛人数众多,在如此高压之下,场馆和赛事竞委会全程都做好保障服务,保证了赛事万无一失,实属不易。本届赛事不仅刷新了规模纪录,更成为全国推广旱地冰壶的里程碑。未来,随着各地持续投入,旱地冰壶有望在残运会、学校及社区中进一步普及,书写更多跨越障碍的团结故事。(来源:白云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