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叛逃后,凭借其特殊的身份背景,蒋介石将他派遣到军统,协助戴笠执行反共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张国焘并未怠慢,而是竭力为国民党效力。他成立了一个“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专门探讨如何打击和消灭共产党。这一举措,虽然表面上显示了他的忠诚与勤奋,但实际上也反映了他深知要在国民党立足,必须借助军事和政治手段对抗共产党。
张国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成员之一,长期担任党内的核心领导人,深谙共产党的运作和战略。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根治”共产党的方案。这一提议,虽然站在国民党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道理,却遭到了国民党高层的轻视和嘲笑。张国焘认为,单纯依靠军事手段围剿红军是无法彻底消除共产党势力的。即便消灭了现有的红军,新的红军还是会在其他地方崛起。要想从根本上“根治”共产党,首先必须从内部改革国民党,让政府清廉,百姓安居,才能彻底剥夺共产党吸引人民的土壤。
这个观点,表面上看似有些理想化,实际上却切中了问题的核心。共产党能够发展壮大,根本原因在于国民党政府腐败,民众生活困苦,导致了大规模的反抗与支持革命。张国焘的建议,是认为若国民党能够解决内部问题,恢复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自然就不再会有人倾向共产党。然而,国民党是否会听从这一建议,却是一个大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国民党从一开始便与资本势力密切相关,如果没有资本家的支持,国民党也难以成功。因此,国民党本质上注定是要为资本家服务的。孙中山在某些方面做过改革,但这些改革仅仅是治标不治本。蒋介石上台后,放弃了进一步的改革,因为他本身就是“四大家族”的领头人物,是最大的资本家,难以指望他革自己的命。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的腐化与不作为使得国民党内部腐败横行,官员们或大或小,贪污成风,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疾苦。
正是在这样腐败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它号召贫苦人民团结起来,推翻这个腐化的政权,改变命运。张国焘的理论虽然被讥笑,但实际上很有道理——要想真正根除共产党,首先必须清理国民党自身,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令民众安居乐业,才可能消除共产党的土壤。
然而,国民党显然并不打算改变自己的做法。在他们看来,张国焘提出的办法简直是异想天开。他们的目标只是为了升官发财,难道还能期望他们改变自己的利益格局吗?张国焘的想法与现实严重脱节,最终被国民党高层视作痴人说梦,根本不可行。
面对这种局面,张国焘决定采用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那就是策反。他提议成立一个“特种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从军统中挑选精英人才,由他亲自教授这些学员如何了解共产党内部的结构、领导干部的性格和优缺点。然后,他打算将这些学员派往八路军的阵地,进行渗透和策反,尤其是针对那些曾是他老部下的军官。
尽管张国焘的计划听上去并不复杂,但它最终并未成功。戴笠派出的几名精英并未能成功策反八路军的高层,反而被敌方捉住,暴露了这一行动的失败。更为尴尬的是,张国焘的课堂一度受到了学员们的热烈欢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员们却开始感到厌倦,因为他讲的内容枯燥无味,远不如其他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张国焘很快意识到,虽然他掌握了共产党的内情,但这些反共的策略对国民党来说并不受欢迎,甚至被视作过时的做法。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戴笠和国民党高层逐渐对张国焘产生了失望,开始冷落他。最终,张国焘对国民党的失望达到顶点,他曾对自己的弟弟张国杰说:“根据时局的发展,国民党迟早会垮台,未来的中国将由共产党主宰。”这种言论,虽然在当时被认为是悲观预言,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张国焘的这一预言最终得以实现。
不过,张国焘与共产党的关系早已断裂,他的命运与历史的潮流无关。1949年,随着蒋介石的败退,张国焘随蒋介石来到台湾,但在台湾由于政治地位低微、屡遭排挤,他最终选择去了香港。在香港的日子同样困苦,直到晚年,他终于移居加拿大。然而,他的晚年并不幸福,最终在加拿大一处养老院孤独去世,享年82岁。
上一篇:犯戒横行的唐代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