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中国驻朝鲜使馆接到了一份颇为特殊的申请。这份申请的递交者名叫王兴复,身份是居住在朝鲜的华侨。从表面上看,华侨申请回国定居似乎并不令人惊讶。但深入了解后,事情的复杂性逐渐浮现。王兴复之所以选择在朝鲜定居,背后竟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他在当年参加志愿军时期,曾放弃中国国籍,加入了朝鲜国籍。而更加让使馆人员震惊的是,王兴复不仅自己要求回国定居,还希望能带着他的朝鲜妻子以及孩子们一起回到中国。
事实上,朝鲜战争期间有一条明确的规定:志愿军战士严禁与朝鲜女性结婚。这样的禁令使得王兴复的举动更显得异常。究竟是什么让他能够违背这一规定,留在朝鲜并与一位朝鲜女子成婚呢?这一切的源头,得从他与妻子吴玉实的初次相遇讲起。 王兴复18岁参军,刚入伍就随军进入朝鲜参战。刚到战场时,王兴复感到既兴奋又激动,毕竟参军的初衷就是为了战斗、立功。然而,由于战场环境恶劣、物资匮乏,除了作战部队外,后勤保障队伍也显得至关重要。于是,王兴复被安排进了兵站工作。起初,他对这一安排颇有不满,但随着不断冒死为前线输送物资,他渐渐感受到这份工作的光荣。三年的时间里,王兴复在战火中成长,变得更加成熟,并最终成为第四兵站的重要骨干。 第四兵站位于石岭里,这是一个森林茂密、地形隐蔽的地方,正因为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才决定将兵站设在这里。在兵站建成之前,石岭里附近原本住着十几户人家,但由于战争的原因,这些村民早早迁往了山里,与志愿军并无太多接触。停战协议签订后,村民们开始陆陆续续返回,其中也包括吴玉实一家。 1943年,王兴复已是一个21岁的年轻人,而吴玉实那时只有12岁。吴玉实的家庭在朝鲜革命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她的哥哥们几乎都已牺牲或因病去世。她与父母一起,回到了石岭里。自小,吴玉实就崇拜自己的两个当兵的哥哥,也因为常年目睹志愿军的牺牲,她对这些英勇的战士们产生了深厚的敬意。 吴玉实与王兴复的初次见面是在兵站。她那时并不懂爱情,只是因为看到兵站一片忙碌,觉得有趣,便跟着过去了。王兴复看见这个活泼的女孩,便拿出了些许食物送给她,这一举动让两人迅速建立了起初的友谊。每次去兵站,吴玉实都觉得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而王兴复也渐渐对这个善良、纯真的女孩产生了好感。 1953年停战后,志愿军开始大规模撤离朝鲜,王兴复所在的兵站撤离的时间相对较晚。直到1958年,他才接到了回国的命令,而这时,吴玉实已经从当初那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王兴复对她的感情变得愈加深厚,但由于当时志愿军的规定,他并未敢直接向吴玉实表白。然而,为了与她成婚,他决定向吴玉实的父亲提出请求。幸运的是,由于王兴复在当地表现出色,吴玉实的父亲很快同意了这门婚事。 然而,吴玉实提出了一个要求——她希望王兴复能够留下来,因为她的父母失去了儿子,需要有人照顾。王兴复听后十分高兴,但他没有立即向部队提出婚事请求,而是首先向连长表达了希望留在朝鲜的意愿。当时,王兴复的决定让连长感到困惑,因为其他战士都在欢欣鼓舞准备回国,只有王兴复坚持要求留下。连长最终确认了王兴复的决心,帮助他完成了向朝鲜方面的申请。 这一婚姻的申请经历了漫长的审批过程,最终在1962年,王兴复与吴玉实的婚事终于获得批准。这不仅是两人个人的喜事,也让许多人感到震惊和关注。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王兴复响应中国政府的号召,加入了朝鲜国籍,但他始终没有忘记祖国。他不断地希望能够回到中国定居。1967年,王兴复正式退出了朝鲜国籍,再次成为中国华侨。 虽然王兴复的申请未能立即获得批准,朝鲜方面仍然给予了他两次回国探亲的机会。每次回国,王兴复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浓烈,而吴玉实也逐渐喜欢上了中国。经过多年的坚持,王兴复终于在70年代末得到了回国定居的批准。吴玉实经过一年的努力,也感动了朝鲜当局,最终夫妻二人于1981年顺利回到中国海城定居。 当地政府得知王兴复的背景后,对这对夫妻给予了极大的关照。不仅为每人发放了1000元安家费,还为王兴复安排了稳定的工作。夫妻二人也能够看到孩子们在海城顺利上学。尽管经历了数十年的波折,他们最终得以在中国安享晚年,生活美满,过上了宁静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