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国家腐朽,政权软弱,屡次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犯,甚至丧失了大量土地,尤其是沙俄等大国的蚕食,让我国的数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沦陷。然而,在清政府即将灭亡之前,它还是采取了几项关键措施,成功捍卫了我国近2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尽管那时局势已不容乐观。
一、 赵尔丰平定西藏叛乱,捍卫藏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逐渐掌控了印度,并通过军事威胁强迫周边的小国成为其保护国。不仅如此,英国还觊觎我国西藏,将其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欲将其并入英属印度的版图。1903年和1904年,英国军队两次入侵西藏,试图在这片雪域高原建立殖民地。为避免西藏落入英军之手,清政府决定派遣驻藏大臣凤全前往西藏治理,抵挡外敌入侵。
凤全上任后,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改革,如“改土归流”,将地方土司的权力收归中央,并且推行募兵、屯田等政策,以增强西藏的自给自足能力。然而,这些政策触动了土司的利益,导致了他们的强烈反抗。英国则借机挑唆西藏的土司,煽动了当地的叛乱。1905年,凤全在平定叛乱时遭遇伏击,不幸身亡。清政府随后派遣赵尔丰接替他,带领军队镇压叛乱。赵尔丰迅速平定了巴塘、里塘等地的叛军,成功阻止了英国进一步扩展在西藏的势力。1906年,清政府与英国签署了《中英续订藏印条约》,英国军队撤出西藏,西藏得以保持完整,未被纳入英属印度。
二、 杨增新捍卫新疆主权
沙俄对我国北方的土地一直虎视眈眈,在清朝的衰弱期,沙俄趁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侵占了大量的中国领土。沙俄野心勃勃,早已把目光投向新疆,希望能吞并这一战略要地。1908年,慈禧去世后,清政府的统治逐渐松动,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新疆内部力量纷争不断,沙俄也开始蠢蠢欲动,企图趁机控制新疆。
1910年,晚清政府任命杨增新为新疆提法使,负责治理新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导致全国局势混乱,新疆也爆发了动乱。袁大化作为巡抚逃亡,杨增新则选择坚守岗位,组织力量维护秩序。他一方面招募士兵,稳定局势;另一方面通过招抚与镇压手段,逐步平息了新疆的内乱。1912年,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任命杨增新为新疆都督。此时,沙俄趁机派兵侵入新疆阿尔泰等地,试图占领新疆。然而,杨增新带领军队坚决抵抗,保住了新疆的主权。
三、 李准捍卫南海主权
清朝为了增强海上防卫力量,积极打造海军力量,成立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州水师四支舰队。其中,北洋水师曾一度强盛,但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日本击败,几乎全军覆没;福建水师也在马江海战中遭受重创;而南洋水师和广州水师,因经费短缺,规模较小,在与外敌的交锋中也损失惨重。正因如此,清政府在保护海疆及岛屿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这给了外国列强侵占我国岛屿的机会。
1905年,李准被任命为广东水师提督。上任后,他立刻察觉到南海诸岛的战略重要性,并发现有日本、法国和英国的活动迹象。为保护南海岛屿,李准决定亲自带领舰队巡视南海岛礁,以宣示中国的主权。1907年,李准首次巡航南海岛屿,发现有日本人正在占领岛屿并建设工厂,甚至称这些岛屿是《马关条约》中划给日本的领土。李准通过历史资料和地图证实,这些岛屿归中国所有,遂通过购买、立碑等方式收回了岛屿,并在岛上升龙旗宣誓主权。1909年,李准再次带领水师巡视南海,命名岛屿并立碑宣誓,加强了我国对南海岛屿的主权维护,成功阻止了列强的侵占企图。
这三件事,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篇章,但它们无疑为中华大地保住了宝贵的领土,打下了基础。即使清朝的腐朽无法避免最终的灭亡,但这些措施体现了最后一丝努力,保卫了中华民族的核心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