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7月31日讯 在滕州市张汪镇这片被古薛文明长久浸润的土地上,丁楼村以其独有的“一村双魂”傲然屹立于齐鲁大地。这里,既是“钢铁英雄”张修良的桑梓故乡,承载着厚重深沉的红色记忆;也是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展现着蓬勃发展的时代活力。从往昔烽火硝烟中的浴血奋战,到当下党建引领下的产业兴旺,丁楼村将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发展的血脉,生动书写着新时代的非凡“双轨传奇”。
革命烽火:英雄史诗铸就精神丰碑
22军张修良、于复祥、张明、张学安出席1950年全国英模会
“钢铁英雄”张修良的壮烈征程
张修良,1924年出生于丁楼村的一个贫苦农家 ,生活的艰辛并未磨灭他的壮志豪情。1944年,他毅然投身八路军鲁南铁道游击队,就此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战斗生涯,其经历宛如一部浓缩的革命史诗。
初入部队的张修良便展现出非凡的军事素养。一次值夜岗时,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敏锐直觉,他及时察觉了200余名日伪军的夜袭企图。危急关头,他果断鸣枪示警,成功帮助队伍突出重围。这份果敢与担当,让他获得了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金山的亲自记功,也在部队中崭露头角。
1948年,豫东战役的炮火硝烟中,时任华东野战军营长的张修良身先士卒。在开封战役强渡惠济河时,他遭遇了敌人的猛烈火力阻击,头部三次负伤,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衫。但他毫不退缩,忍着剧痛,振臂高呼“同志们跟我冲”,以钢铁般的意志鼓舞着战友们的士气。最终,他们成功攻占龙亭据点,还俘虏了敌军参谋长,张修良也因在此次战役中的英勇表现,被评为“甲等战斗英雄” 。
1950年9月25至30日,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
解放舟山的渡海作战,是张修良战斗生涯中的又一高光时刻。彼时,他正高烧至40℃,身体极度虚弱,但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坚守突击营指挥岗位。战船破浪前行,他屹立船头,高呼“为了新中国冲啊”,那坚定的身影和激昂的呼喊,成为了战士们心中的精神支柱,激励着全军奋勇向前。
历经十年戎马倥偬,张修良参与了百余场战役,身负十次重伤,胸前佩戴着七枚军功章,这些都是他浴血奋战的荣耀见证。1950年,作为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他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无上荣光,更是丁楼村的骄傲。如今,他的故居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了红色教育基地,时刻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激励着后人传承红色精神、砥砺前行。
乡村振兴:党建引领铺就康庄大道
千年文脉的当代延续
丁楼村的村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家族迁徙繁衍的生动见证。明嘉靖年间,丁氏族人在此筑楼聚居,“丁楼”之名由此而来,成为鲁南地区姓氏聚落的典型代表。村内的丁氏族人,珍藏着一部古老的族谱,详细记载了明清时期家族的三次大迁徙轨迹,宛如一部鲜活的移民史,为研究地方家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新时代先锋的担当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丁楼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文化建设。村支书杨传涛秉持“教育兴村”的理念,积极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2024年中秋节,他亲自前往张汪实验学校,为辛勤耕耘的乡村教师们捐赠爱心月饼,这份关怀与敬意,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乡村教育的前行之路。校长丁传永感慨地说:“这是对教育最温暖的扶持!”
在产业发展方面,丁楼村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村里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组织村民规模化种植甜椒、茼蒿、小胡瓜等绿色蔬菜。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农产品的高产优质。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与周边城市的商超、农贸市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让丁楼村的蔬菜走进了千家万户,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村里还引进了小型农产品加工厂,对蔬菜进行清洗、分拣、包装等初加工处理,使原本普通的农产品摇身一变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这不仅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丁楼村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了农村供水保障、污水管网改造、垃圾分类处理和村庄绿化美化等一系列行动。昔日的污水横流、垃圾成堆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街道、清澈的河流和绿树成荫的村庄。如今,漫步在丁楼村,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之中。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丁楼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村里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传统戏曲表演、民俗文化展览等,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还积极挖掘和整理张修良等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将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文化建设,让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
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丁楼村始终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在党建引领的乡村振兴道路上,丁楼村正阔步前行,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也为其他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通讯员 张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