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也就是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一历史性事件标志着中国革命的一个新阶段,红一方面军的征途也激励了无数革命者。然而,除了这支主力部队,还有其他三支红军队伍在相继踏上了长征的征途。它们分别是: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的红25军,从川陕苏区出发的红四方面军,以及从湖南桑植出发的红二方面军。
随着红25军的加入,红一方面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实际上,红军此时已形成了以三个方面军为核心的战略格局。那么,既然有了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为什么就没有红三方面军呢?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很复杂。很多人曾以为,中央没有为红三方面军设立专门的编制,但实际上,这个计划最初是有的,只是因为彭德怀的坚决反对,才未能得以实施。 要理解这个决定的背景,我们得从红军长征前的情况谈起。实际上,所谓的“方面军”这一编制,并不是在长征时才出现的。早在1930年,随着中国各大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红军的队伍已经不断壮大。那时,中央就已考虑将各地红军部队统一编成方面军。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对中国历史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原大战。这场战争涉及蒋介石与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等几大军阀的激烈对抗,战火纷飞的局势在某种程度上放松了他们对革命根据地的打压,给了红军一个迅速发展的机会。 毛泽东曾在诗词中描绘了这段历史:“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红军能够在这些战争的间隙中迅速壮大。中央苏区、湘鄂赣苏区、鄂豫皖苏区等地的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展,红军人数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此时,红军的主力已经发展到7万人左右,地方武装人数也达到了3万余人。 为了统一指挥、提高效率,1930年5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红军代表大会,并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确立了以“三三制”为基础的组织架构。按照这一草案,红军的各个军团将有统一的编制和严格的指挥结构。红军的计划是在四个军团的基础上,逐步扩充,最终成立四个方面军。然而,计划中的红三方面军并没有最终成行。 在最初的计划中,红三方面军本应由红五军和红八军组成,然而,尽管这些部队的人员在1930年已经足够组成红三军团,问题出现在了彭德怀的立场上。彭德怀认为,红三军团的兵力还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方面军的构建。当时,红三军团的兵力约为1.7万人,这个数字远远低于成立一个方面军所需的规模。 彭德怀在此问题上并非出于个人考虑,而是从红军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的建议。他认为,成立一个红三方面军不仅兵力不足,而且会给红军带来指挥上的混乱。因此,他坚决反对将红三军团升级为方面军。 1930年8月23日,彭德怀与毛泽东、朱德等人在湖南浏阳会师后,便正式提出了这一观点,并且表示红三军团可以并入红一方面军的建制。最终,彭德怀的建议得到了红军领导层的支持,红三军团被纳入了红一方面军的统一指挥之下,而红三方面军也因此未能成立。 这一决策对红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红一方面军的成立,不仅使得红军的力量得到了集中,也为后续的军事战略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红一方面军,成为了红军长征的主力之一,并且在后来的战斗中,红一方面军不仅能够顺利突破敌军重围,还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红一方面军的成立,促使了大量军政干部的成长和积累。在红军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来自红一方面军的领导者最终成为了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物。例如,1955年授衔的十大开国元帅中,有八位出自红一方面军,而十大开国大将中,也有七位来自红一方面军。这一切,都与当时彭德怀的决策息息相关。他的大公无私和从长远考虑的眼光,帮助红军避免了许多潜在的困扰,并且为后来红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红三方面军的未能成立,虽是一个遗憾,但也正是因为彭德怀的慎重考虑,才使得红一方面军得以形成,并在长征途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