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刘备进入益州是三国鼎立的开端,那么关羽的死则无疑是三国大乱的引爆点。关羽死后,刘备和张飞一心要为兄弟复仇,然而,张飞却在孙权的计谋下遭到刺杀。当时,刘备痛失两位亲兄弟,和东吴的关系几乎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于是,刘备决定发动东征,前往夷陵决战,与吴军决一死战。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这场战争中,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以及大将赵云、魏延等人为何没有随军出征?他们为什么选择了留守蜀地,而不是与刘备一同出战?
对于刘备的东征,后世的许多人对此感到惋惜,尤其是当人们回顾历史时,纷纷表示,如果赵云、魏延以及诸葛亮等能随军出征,或许局势会有所逆转。刘备为何坚持要亲自出征东吴?而在这一过程中,诸葛亮、赵云和魏延为何没有参与?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溯到关羽之死这一历史事件。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关羽为什么要单独镇守荆州。荆州位于三国的战略要地,作为刘备的大本营,绝对不容许失守。然而,刘备没有在荆州留下足够的强力人物,这一决定实际上与庞统的死息息相关。庞统是刘备非常倚重的一员猛将,他的去世让刘备在防守上显得有些薄弱。随着刘备进入益州,原本的守卫力量被迫减弱,只有关羽一人独自镇守这片战略要地。
虽然关羽被留在了荆州,但刘备在蜀地的表现异常出色。刘备不仅成功消灭了刘璋,还在汉中地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经过一番努力,刘备拿下了汉中,势力迅速扩展。关羽看到蜀地的战事如此顺利,也不甘心一直待在荆州,最终发动了襄樊大战。开始时,关羽获得了初步的胜利,甚至一度被誉为“战神”,吸引了大批江湖人士的投靠。可是,这场战斗虽然局部胜利,却并未改变大局,反而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襄樊之战中,关羽确实给曹军带来了很大压力,但曹军的反击也异常迅猛。同时,孙权对刘备的崛起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决定与曹操联手,对抗刘备。由于关羽在襄樊的战争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孙权急于联合曹操遏制刘备的势力,导致原本的孙刘联手关系彻底破裂,变成了孙曹联手压制刘备。此时,刘备在蜀地还在进行休养生息,完全无法提供援军,因此关羽在荆州的败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关羽虽然有过一段时间的强势表现,但最终由于敌人的联合攻势,荆州终究丢失。
面对败局,关羽有很多选择,比如可以选择放弃荆州,逃往巴蜀,寻求刘备的庇护。然而,关羽的骄傲让他选择了硬挺,最终他不惜以死谢罪,为自己留下一个“忠臣”的美名。关羽的死,如同一颗烫手的山芋,刘备不得不承受这份沉重的负担。紧接着,张飞痛心疾首,要求为关羽报仇。在他看来,报仇是为兄弟之义,也是大义所在。于是,他决心对手下士兵进行严厉整顿,并且提出要在三日内集结十万白旗白甲,否则就要依法处置。
张飞的过于激进和暴力的做法,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孙权看到张飞如此失控,决定暗中采取行动,派人刺杀了张飞。张飞之死,成了刘备的又一沉重打击。而这一次,刘备失去了最后的亲密战友,内外交困,情势更是危急重重。最终,刘备无法忍受失去两个亲兄弟的痛苦,决定东征吴国,誓死报仇。
然而,诸葛亮、赵云和魏延等人对刘备的决策持保留意见。诸葛亮深知,益州刚刚恢复,民生尚未安定,如果贸然出征,必将使蜀国的力量大幅削弱。赵云和魏延虽然有心辅助刘备,但最终也被迫留守一线,诸葛亮稳固后方,赵云负责粮草,而魏延则坚守汉中防线。因此,刘备虽然阵容强大,但却缺少了诸葛亮和赵云的支持,尽管他仍然带领部队出征东吴。
在与吴国陆逊的对峙中,刘备一直未能攻下陆城,反而因为过度焦躁和过度膨胀,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即便最终他的水军和陆军极力抗敌,但在炎热的气候和士兵疲惫的情况下,蜀军最终失败。陆逊以一场火烧连营彻底打败了刘备,五万蜀军全军覆没,刘备只能狼狈逃回蜀地。赵云虽为刘备保住了益州,但刘备的东征依旧宣告失败。
这次东征,无论从战略还是从战术角度来看,都是一场巨大的失策。最终,刘备为自己过于冲动的决定付出了惨重代价。光复汉室的梦想也因此破灭,蜀汉政权的命运陷入了更加动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