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但由于全国各地战火不断,为了更好地组织防卫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各地的军区、军分区和野战军在中共六大行政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大军区制度。最初,整个国家分设六个大军区,分别是东北、华北、中南、西北和西南。随着国家战事逐渐平稳,这一军事系统在不断完善之中,最初的六个大军区逐步发展为12个大军区,并在1985年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制度改制。
在这12个大军区中,福州军区负责福建和江西两省的防务,面对的是海峡彼岸的台湾蒋介石政权和频繁的海上突袭。为了保卫沿海边防,福州军区的装备和兵力都显得非常充足。这里曾经驻扎过许多赫赫有名的将领,包括皮定均、韩先楚、杨成武、刘培善和叶飞等。在这些将领中,刘培善将军在福建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从1949年渡江战役深入福建,直到1967年调回江西之前,长达十八年间,他始终在福建工作,负责多个重要职务,为福建地区的军事防御和地方建设立下了赫赫战功。刘培善的严谨作风和对工作的认真态度,赢得了当地百姓和士兵们的敬重。
1. 早年生涯
刘培善于1912年出生在湖南省的荼陵县石屏村(今属株洲市),他家境贫寒,从小就过着艰苦的生活。直到1927年,随着湖南革命浪潮的到来,刘培善参与了当地的农民协会,加入了少先队,走上了革命道路。1929年,17岁的刘培善正式加入红军和中国共产党,之后历经湘赣苏区的游击战斗,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支队长和团政委等职务,逐步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刘培善不仅参加了反围剿作战,还在突围西征中表现出了无畏的精神。特别是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湘赣闽地区的局势非常危急,刘培善参与了中央红军主力的西撤任务,尽管面临物资匮乏、敌人追击,部队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抗敌姿态。1935年,刘培善与其他红军战士一道,在恶劣环境中坚持作战,克服了多次敌人的围追堵截,直到西安事变爆发,南方的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
2. 后半生岁月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培善成为新四军的一员,参与了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在华中和华东两大野战军中担任重要职务,参与了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斗,表现出了卓越的指挥能力。特别是在淮海战役中,刘培善与宋时轮并肩作战,成功地挡住了国民党12个师的增援,为击溃黄伯韬兵团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9年,刘培善参与了渡江战役,成功解放了福建大部分地区,迎接了新中国的成立。然而,福建并非一个安宁的地方,由于与蒋介石大本营台湾隔海相望,蒋介石时常派兵进行骚扰。刘培善到达福建后,立即投身于地方建设和军事防备工作。为了防范蒋介石的反攻,刘培善与当地的军事领导一起,实施了一系列防卫措施,通过加强情报网建设和武装民兵队伍,经过三年的激烈战斗,彻底铲除了福建山区的国民党残军。
同时,刘培善还参与了多次反击国民党海上力量的战斗,包括1962年的霞浦突袭、南日岛战斗等。特别是在金门炮战期间,刘培善积极组织部队,通过几轮重要战役,成功遏制了蒋介石海军的进攻。通过这些胜利,福建的局势逐渐稳定,蒋介石试图以福建为主战场的计划彻底破产。
在福建的18年中,刘培善不仅注重军事建设,也非常关心部队的士气和生活状况。他常常亲自前往岛屿检查补给和防御情况,尤其是靠近台湾海峡的青屿岛。他的这些亲力亲为得到了驻岛战士们的高度评价,甚至在1960年代,驻岛的连队被授予了“海岛红旗连”的荣誉称号。
此外,刘培善也非常注重工作中的细节,严格要求下属。一次,他发现秘书宋清渭准备的材料中存在多个错别字,尤其是“生产”和“产生”的混淆,他立即找宋清渭进行批评。这种严谨治事的态度,成为刘培善对待工作的典型写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刘培善也逐渐进入了人生的低谷。1966年,他因被调查涉及红军时期与国民党有不当关系而受到严厉审查。尽管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交代所谓“问题”,但最终在1967年,刘培善与妻子左英被迫离开福建,前往江西进行“工作”。尽管他最终恢复了职务,但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1969年,刘培善因病去世,享年57岁。周总理得知后,对他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追认他为烈士。刘培善在福建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