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镇守荆州的失败,不仅导致了他的死亡,也破坏了蜀汉崛起的战略,给诸葛亮的谋划带来了巨大损失。这一切究竟应该由谁来负责呢?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背负这个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甚至连违背了契约的东吴孙权,也能为自己的行为辩解。那么,如果有机会重来,诸葛亮又该派谁来守荆州呢?谁能真正守住这片战略要地呢?
当时,正当刘备与诸葛亮商讨如何攻占益州时,突然接到了一个关于刘氏宗亲刘璋前来拜访的线报。考虑到刘璋作为益州之主,不太可能空手而来,刘备与诸葛亮认为此次拜访必定另有深意,于是决定亲自前去会面。果然,刘璋此行的目的并非普通拜访,而是请求刘备派兵帮助他驱逐曹操,巩固益州。对于这份请求,刘备和诸葛亮自然是欣然同意,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然而,刘备决定出征时,留守荆州的安排却成为了一个难题。诸葛亮思索良久,最终做出了让关羽留守荆州的决定。尽管关羽的能力无人能否定,但从事后来看,这个决定显然并不明智。关羽有很多优点,但他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狂妄自大,容易忽视他人意见。关羽并非没有谋略,但正是因为他对自己过于自信,才导致了他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
关羽的自负,尤其表现在他对待手下和同僚的态度上。与张飞相比,关羽更看重士兵而轻视官员,而张飞则恰恰相反。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也成为了他们悲剧的根源。关羽对糜芳的苛责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糜芳在物资运输上出了一点问题,关羽的严厉指责让糜芳感到自己无路可走。最终,这位刘备的亲戚选择了投降,从而放弃了坚守荆州的机会。
除了糜芳和傅士仁,关羽对孙权的态度也充满了轻视。当孙权尝试通过联姻来与关羽建立友好关系时,关羽不仅拒绝了,还对孙权进行了公开侮辱:“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孙权作为一国之君,岂能容忍如此羞辱,这也为日后与曹操联合偷袭关羽埋下了伏笔。如果关羽能够保持谦逊,或许孙权未必会与曹操联手,历史的轨迹也许会因此改变。
关羽的狂妄不仅体现在对人上,对事上同样如此。拿樊城一事来说,关羽并没有被命令去攻打樊城,但由于他心中对自己无功而感到不满,加上看到黄忠在战功上的出色表现,关羽决定主动出击。尽管他已提前布置防线以防东吴偷袭,但却未曾预料到东吴大将吕蒙的计谋。吕蒙故意通过一个年轻人陆逊来接替自己,并以低姿态对待关羽,最终让关羽放松了警惕,导致了东吴的偷袭,荆州失守。
这一系列的决策失误,根本原因在于关羽的自负与贪功。诸葛亮知道关羽性格中的缺陷,却依然让他留守荆州,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失误。历史证明,如果关羽能与一位足智多谋的谋士合作,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但当时的蜀汉并没有合适的人选,诸葛亮的选择并不多。
那么,如果关羽不在荆州,谁更适合来守卫这片重要的领土呢?首先,张飞是不合适的,虽然他注重上层官员,但他经常轻视士兵,并且有酗酒的习惯,这种不稳定的性格注定不适合守城。赵云虽然是刘备的保卫重臣,但作为刘备的护卫,任何时刻都不能离开。因此,赵云也不能留守荆州。
至于黄忠,虽然他年老稳重,并且有出色的箭术,可以有效防守,但考虑到他的年纪,万一在荆州去世,后果也难以预料,所以他同样不适合。最终,剩下的选择就是马超。马超年轻且英勇,不仅有谋略,还能迅速调动军心,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虽然他刚刚归顺刘备,但如果刘备能够将他安排在重要岗位,或许荆州的命运会因此改变。
然而,刘备深知自己的前车之鉴,不能重蹈覆辙。对于马超的安排也需要更加谨慎,否则可能会因一时的疏忽,而错失了最好的守城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