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读者私信提问,关于《天下长河》中的靳辅与阿席熙二人,谁的品级更高。许多观众或许会觉得他们的职位相当,毕竟他们都是从一品的大员,地位似乎不相上下。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清代的官制经历了长期的调整与演变,品级的定义和划分在各个时期都不断变化。直到乾隆中期,才逐渐定型。而即便如此,某些官职在乾隆以后依旧发生过一些变化。所以,单纯地根据某一官职的品级来讨论,而忽略了历史背景和时代发展,是不够严谨的。
在《天下长河》中,靳辅担任的是“河道总督”,而阿席熙则是“两江总督”。这两个官职的品级到底如何比较呢?我们可以从史料中找到一些线索,来揭开这个谜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两江总督”的由来。其实在康熙二十一年之前,“两江总督”这一职称并不存在。清朝入关初期,为了平定江南地区的反清力量,朝廷任命洪承畴担任总督,负责统领江南的军务,招抚各省。顺治四年,朝廷设立了江南(即江苏、安徽两省)、江西、河南三省总督,并驻扎在江宁。随后,雍正皇帝还赐给“惠洽两江”的匾额。到了顺治六年,江南和江西的总督改称“江南、江西总督”,而在九年时,总督府迁至南昌,江南、江西的总督职称改为“江西总督”。经历了数年的调整,直到康熙二十一年,“两江总督”这一职务才最终被正式定名。
在《天下长河》中,靳辅作为河道总督,是在康熙十六年上任的。那时,吴三桂的叛乱势力仍在江南肆虐,康熙帝为了稳定江南的局势,分别在江南和江西设置了两位总督,阿席熙担任的是江南总督。因此,剧中阿席熙被称作“两江总督”显然是历史不符的。
事实上,阿席熙在担任江南总督时,实行了许多征税和暴力手段,民众疾苦。大约在康熙二十年九月左右,三藩之乱平定后,阿席熙被罢职,并被召回京城,不久便被处决。而在康熙二十一年,直隶巡抚于成龙被任命为江南总督,并且这时“两江总督”的职称才被正式设立。因此,于成龙才是历史上第一位担任“两江总督”的人物。
此外,有人可能认为总督的职务通常兼任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这一看法其实是错误的。康熙时期的各省总督,并未像我们印象中那样常常兼任兵部尚书或右都御史。总督与巡抚的加衔是特殊情况下的安排,且通常并没有固定的兵权或监察权。
这一加衔的做法始于雍正元年,雍正帝命令特地授予两江总督、陕甘总督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的衔位,而其他总督并没有这样的规定。到了嘉庆十四年,朝廷规定,如果总督是二品顶戴者,可以兼侍郎衔,而授予头品顶戴者则兼兵部尚书衔。这样一来,总督的品级在道光之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总督是从一品,有的是正二品。
此外,康熙朝的六部尚书均为正二品,总督的原品也正是二品。所以,即使两江总督加上兵部尚书或右都御史的职衔,品级本身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只不过,赋予了总督一些兵权和监察权。
再来看看河道总督这一职务的演变。河道总督的设置有着更为复杂的历史。从顺治、康熙两朝起,河道总督被设立为一个专职的官职,通常只有一员,也称“总河”。到了雍正时期,河道被划分为北河、南河、东河三部分,因此总督的职务也被分为三个。到乾隆十四年,北河总督的职务被取消,由直隶总督兼任,而南河总督在咸丰八年时也被裁撤,河道事务由漕运总督接管。到了光绪二十四年,南河总督的职务也最终被取消,山东与河南的河务由各自的巡抚兼管,河道总督一职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清初,河道总督和各省总督的品级是相同的,均为正二品。而在康熙和雍正时期,河道总督通常兼任兵部尚书、右都御史。正因为如此,清初的河道总督地位在某些方面优于其他省份的总督,特别是在乾隆之前,河道总督和两江总督的地位是并列的。
然而,乾隆十八年时,河道总督的品级发生了变化。乾隆帝认为,河道总督并不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因此决定取消其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的衔位,改为兼任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这样一来,河道总督的品级便低于各省总督,地位也类似于巡抚。
虽然靳辅担任的河道总督职务,拥有兵部和都察院的兼衔,而阿席熙则并无此加衔,两人虽然同为正二品,但从权力的角度来看,靳辅显然比阿席熙略为优越。河道总督和两江总督各有分工,一个是专门负责水利河道的职官,另一个则是负责行政事务的职官。即使两者之间需要进行公务往来,也需要书面形式告知,如果不能达成一致,还得请旨批准。因此,剧中靳辅私自开粮仓的情节,历史上是极为不可能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