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与黄克诚的革命情谊可谓深厚,他们不仅是并肩作战的老战友,更是性格互补的上下级。两人的关系一直维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彼此的忠诚与理解从未改变。彭德怀曾在庐山会议后与工作人员谈到,大家常说他脾气不好,性子急躁,但他自己却认为,自己在这一点上与黄克诚比起来简直是差远了。他不禁回忆起了与黄克诚共事的往事,特别是两人在红三军团时的一段经历。
1930年7月,红三军团的平江会议上,李立三提出了“攻打武汉,饮马长江”的战略口号。李立三的思路是模仿苏联革命的成功经验,认为攻占大城市是革命胜利的关键,因为这些城市拥有优越的经济条件、丰富的物资以及便利的交通,战略上占据有利位置。因此,李立三坚信,必须打下武汉。会议上,红三军团前委、湖南省委以及湘鄂赣边特委的一些同志对于这个战略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争论也愈发激烈。 有些同志十分激动,认为无论如何也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攻占武汉,他们把攻占武汉看作是必然的胜利。然而,也有同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可以先从长沙开始,通过武装暴动积蓄力量,逐步打下武汉。虽然这些人讨论的只是策略,但他们大都支持攻占武汉的主张。然而,黄克诚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认为现阶段攻占武汉实在不现实,红军并没有足够的力量,简直是自讨苦吃。 黄克诚提出,攻击长沙的时机不成熟,即便是先打下长沙,再攻武汉,也不能保证成功,必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他建议最好采取游击战术,利用红军的优势,诱敌深入,然后集中力量一举歼灭敌人。这样不仅可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还能通过打土豪筹集资金,进一步扩大红军的影响力。黄克诚的这一战略思想引起了激烈的反应,但他的发言很快被军团政委贺昌打断,贺昌指责黄克诚不具备与敌人作战的信心,认为黄克诚的观点是右倾机会主义,属于严重的错误。 军团内的其他人也纷纷跟着批评黄克诚,顿时,黄克诚成了众矢之的。彭德怀作为黄克诚的上级,虽然与黄的意见一致,但也未能成功为其辩护。大家的反应愈发激烈,最终军团决定撤销黄克诚担任的三纵政委职务,让他回到支队继续工作。黄克诚无奈地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但内心依然坚定。第二天,彭德怀找到了黄克诚,并私下里劝慰他说,大丈夫要能屈能伸,既然自己的观点没有被接受,那就不要再继续争辩,最好在下次少说些话,听着就行了。 然而,黄克诚却坚决表示,他做不到。他明知道自己所说的是真的,但却不能选择沉默,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让错误继续下去。彭德怀耐心劝解黄克诚,告诉他,大环境就是如此,自己说了也未必有人听,而且说出来之后会受到影响。他指出,最重要的是如何带好队伍,尽可能减少伤亡,而不是盲目坚持个人意见。尽管彭德怀屡次劝解,黄克诚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彭德怀也只能无奈地叹气。 黄克诚之所以在面对权力时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正是因为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信念。他一直认为自己的言论与决策都是为了党、为了红军、为了革命,不容妥协。正因为如此,黄克诚的革命道路充满了坎坷与波折。根据《黄克诚自述》记载,黄克诚一生中曾经历了九次的职务变动,几乎是“九上九下”。尽管如此,黄克诚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因为他始终坚信自己的决定是为了革命大义,他的奋斗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而这一切的付出,他觉得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