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当中,古代的中国曾以其雄伟壮丽的姿态高高在上,俯瞰整个亚洲。特别是在唐朝盛世时,那时的中国文化璀璨辉煌,连邻国日本都感到自愧不如,十分渴望学习和吸收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然而,时光荏苒,历史洪流的变迁使得中日关系逐渐发生了剧变。至明朝时期,日本倭寇屡次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骚扰,直到近代,日本甚至展开了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完全不把中国放在眼里。
伴随着日本在近代的逐步狂妄,他们开始蔑称中国为“支那”,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对中国国力的轻视与蔑视。然而,中国人也并非毫无反击之策,他们给日本起了许多外号,这些名字至今令日本人感到羞耻与愤懑。
回顾历史,早在东汉时期,日本就曾向中国俯首称臣。当时,日本派遣的使者由于身材矮小,令汉光武帝刘秀感到有些无奈,便将日本称为“倭国”,并册封其天皇为“倭王”。从那时起,中国人就把日本人民称作“倭人”。为此,日本人愿意接受这样的称呼,心中渴望学习中华文化,以及中国那时先进的手工业技术,希望以此增进自身的文明程度。
进入唐朝后,日本人不仅加强了对中华文化与礼仪的学习,也逐渐意识到“倭”字蕴含着一种不屑的意味。于是,他们请求唐朝皇帝想办法为国名改一个更具尊严的名称。日本使者从传说中得知,东海之上存在三座仙山:蓬莱、瀛洲与方丈,遂决定取名“瀛洲”。因此,唐朝官方将日本重新称为瀛洲或东瀛,这样的称呼寄托着日本人的美好愿望。
然而,时间进入元末明初阶段,部分日本人却频频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此时,日本已不再如唐朝盛世时那般崇敬中国,反而在东南沿海肆意烧杀抢掠,甚至进行人口拐卖,令中国人民感到极度痛恨和愤怒。于是,日本又获得了新的名称,中国人开始称之为“倭寇”及“日本浪人”,赋予了这些名字更多的贬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段历史中,明朝著名军事将领戚继光对日本倭寇进行了多次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将日本侵扰者打得落花流水,怜悯于他们的狼狈和无助,也使得日本人短时间内“收敛”了许多。
进入近代后,日本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政治和军事改革,通过明治维新后,逐渐崛起为亚洲第一个强国。接着,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击败了清朝,索取巨额的赔款,30年后又爆发了侵华战争。他们在中国大地上实施了无情的屠戮和掠夺,让无数百姓陷入苦难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日本肆无忌惮地将中国称为“支那”,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普通民众则愤怒地称呼日本军人为“日本鬼子”和“小鬼子”。
尽管历史的悲惨一幕令人痛心,但这场战争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伴随着新中国的崛起与强大,日本人再也不敢轻言“支那”。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大约有11个不同的名字被用来称呼日本及其人民,包括“倭国”、“倭奴”、“倭人”、“东瀛”、“瀛洲”、“扶桑”、“倭寇”、“日本浪人”、“日本鬼子”、“小日本”和“小鬼子”等,而如今面对强大的中国,日本人佛心如焚,却无奈地吃下这口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