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后的情形,除了刘禅的命运外,其七个儿子的结局也充满了悲惨与无奈。诸葛亮死后,姜维接替了北伐的重任。然而,由于长期进行北伐作战,导致蜀汉国力逐渐衰弱。姜维的政治对手,尤其是黄皓等宦官的保守派,逐渐加大了对姜维的反击。姜维曾向刘禅上奏,请求斩杀黄皓,但刘禅却认为黄皓不过是一个小人物,根本不值得与之计较。这一决定让黄皓与朝中的一些大臣结成联盟,联合起来排挤姜维。担心遭到陷害的姜维,不得不请求被派往沓中屯田,躲避成都的权力斗争。
姜维在沓中屯田时,依旧不忘北伐大计。景耀六年(263年),姜维获悉魏军钟会将在关中集结,并急忙向刘禅请示,建议调派张翼与廖化驻守险要之地。然而,黄皓却故意压下了这个情报,向刘禅报称敌军不会来袭,导致蜀汉的防备迟滞。当魏军五路进攻蜀汉,刘禅才急忙派遣张翼和廖化前往支援,但为时已晚。姜维在剑阁阻击钟会大军时,未曾料到邓艾从景谷道偷袭,成功绕过剑阁,直逼绵竹,击败了蜀汉的诸葛瞻。蜀汉大臣纷纷向刘禅献策,甚至有谏臣如谯周力劝他投降。与此同时,刘禅发出了撤退命令,而姜维也希望借钟会的手来实现复国梦想。然而,这一计划最终被泄露,导致姜维、邓艾、钟会三方均遭遇了致命打击,蜀汉彻底灭亡。
刘禅在蜀汉灭亡后,被迫迁至魏国的都城洛阳。虽然他被封为安乐县公,但一系列的不幸与荒唐事迹依然伴随他度过了余生。最为人知的便是他“乐不思蜀”的故事——虽然国家灭亡,他却能够享受生活的安逸,甚至对失去的王国心态平和。直到271年,刘禅才在洛阳去世,晋朝朝廷还追赠他“思公”的谥号。
然而,对于刘禅的七个儿子来说,他们的命运比他更加悲惨。刘禅的七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刘璿、次子刘瑶、三子刘琮、四子刘瓒、五子刘谌、六子刘恂、七子刘虔。其中,三子刘琮早在蜀汉灭亡前一年(262年)就因病去世。其余六个儿子则全都死于蜀汉灭亡之际,且各有不同的惨烈结局。
其中,最为悲壮的当属刘禅的五子——北地王刘谌。魏将邓艾兵临成都城下时,刘谌曾激烈主张背水一战,誓死捍卫蜀汉的疆土。但刘禅却选择了听从谯周的建议,决定投降魏国。刘谌对于蜀汉的灭亡感到极度痛心和愤怒,他认为,国家即将覆灭,父子和君臣应当共同奋力抵抗,直至最后一刻,这样才能对得起先帝的遗志。然而,刘禅仍旧坚持投降,而这一决定让刘谌无法接受。在成都城破的那一日,刘谌前往祭拜刘备的昭烈庙,在庙中痛哭流涕,之后,他亲手杀死妻子儿女,随后自尽。刘谌的死,令人痛心不已,甚至连周围的侍从都为之泪下。
刘谌的自杀并非孤立事件。在蜀汉灭亡后,姜维曾假装投降魏国的钟会,意图通过内应将邓艾除掉,为蜀汉复国。然而,这一密谋最终被泄露,钟会和姜维都在随后被魏国斩杀。刘禅的其他儿子——刘璿、刘瑶、刘瓒、刘恂和刘虔,也未能逃脱乱世中的命运,纷纷在混乱中被乱兵所杀。
这些曾经是蜀汉王室的亲王们,原本寄托了无数人的希望,然而他们最终却在国家的灭亡中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刘禅虽然能安然度过余生,但对于他的儿子们来说,历史却并未对他们有任何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