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与北魏的关系一直错综复杂,两国互为死敌。刘宋尚未建立之前,刘裕就与北魏结下了仇怨。刘裕曾率兵北伐,却遭遇北魏军队的袭扰。在一场艰苦的战斗中,刘裕凭借巧妙的却月阵,成功大破魏军。然而,刘裕去世后,北魏趁机南下,占领了黄河流域。到了宋文帝时期,刘宋三度北伐,虽然意图重振雄风,但却屡屡失败。北魏也不甘示弱,再度向南进军,直饮长江的水。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宋武帝的孙子竟然叛逃北魏,投敌背叛,令人难以理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切呢?
一、天生贵胄
刘昶,字休道,是宋文帝刘义隆的第九子,生母为谢容华。换句话说,刘昶不仅是宋武帝刘裕的孙子,也是刘宋王朝的皇族之一。刘昶出生于元嘉十三年(436年),自幼便封为义阳王,食邑二千户,享有显赫的王爵。年仅十五岁时,他便被任命为辅国将军,负责南彭城和下邳二郡的地方事务。元嘉三十年(453年),宋文帝被太子刘劭毒死,刘昶被任命为散骑常侍,身份进一步上升。
随着孝武帝刘骏的即位,刘昶的仕途也迎来了变化。起初,他被任命为太常,后来又被外放到地方做官,先是担任东中郎将和会稽太守,随后又担任了五郡诸军事的职务。刘昶似乎是命运的宠儿,一会儿被召回朝廷,一会儿又被派遣到外地担任重要职务。然而,在他随皇帝巡游时,因言辞不当,被斥责为不守规矩,最终免去了开府职务。可见,刘昶虽然贵为皇族,但他的政治生涯却并不平坦。
二、危机四伏
刘昶的个性非常急躁,且不善于恭敬地待人。尤其是对待父亲刘义隆的继任者——孝武帝刘骏,他屡屡表现出不满,频繁受到猜忌。民间对他的议论也不断,有人认为刘昶图谋不轨,“有异志”的声音在朝廷内外愈发响亮。到了前废帝刘子业时期,这些议论更是愈演愈烈。刘子业暴虐无道,残害大臣,且忌惮那些有权势的亲戚。永光元年(465年)八月,江夏王刘义恭被刘子业所杀,刘昶看似表现得非常谨慎,然而心中早有不满,于是他向朝廷上表入朝,并通过使者试探刘子业的态度。
刘昶和前废帝刘子业之间的对话可以说是充满了张力。最初,刘子业在与使者的交谈中提到,刘昶和江夏王刘义恭有谋反之意,正准备加以讨伐。然而,刘昶极力否认这一指控,尝试平息事态。前废帝对刘昶的忠诚产生了疑虑,多次向使者询问刘昶的真实意图。最终,这种种疑虑让刘昶陷入了巨大的危机。刘子业决定亲自率军讨伐刘昶,局势愈加紧张,刘昶的前途岌岌可危。
三、投降北魏
刘昶面对朝廷的追杀,深知自己再也无法在刘宋待下去。尽管他曾试图起兵反抗,却未能得到地方的支持,手下大将纷纷心怀异议,最终刘昶也意识到起兵的希望渺茫。绝望之下,他做出了决定——在夜深人静时,刘昶带着数十名随从骑兵,悄然开门,投奔北魏。他背弃了自己的祖国,舍弃了母亲和妻子,只带着一名心爱的妾女逃离了刘宋的疆土。刘昶在北魏得到了优待,得到了尚武邑公主的宠爱,并迅速被封为丹阳王,担任征南将军和驸马都尉。
北魏对刘昶的接纳不仅是因为他是刘宋的王子,还因为北魏孝文帝看到了利用刘昶这一“复仇旗号”的机会。随着刘宋政局的动荡,刘昶的第十一弟刘彧即位为宋明帝,并派使者前往北魏,想要将刘昶迎回。然而,北魏并没有立刻放刘昶回去,而是将他重新封为晋熙王。此时,刘宋政权已由萧道成篡夺,整个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在北魏的十几年中,刘昶参与了与南齐的战争,但并未取得任何显著的胜利。最终,刘昶在497年病逝,终年62岁。尽管他拥有显赫的身份和历史背景,但他的命运却充满了波折与悲剧。
从刘昶的叛逃来看,历史的复杂性和个人命运的无常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背叛不仅代表了刘宋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揭示了那个时代政治动荡和民族对立的深刻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