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12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这些王爷大多以战功或恩宠得到了特殊的地位和荣耀。在这12位中,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清初通过赫赫战功封赐的八大铁帽子王,第二类是清中后期由恩惠所封的四位铁帽子王。胤祥便是属于后者的一个典型。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尊贵的铁帽子王爵位,并非凭借战功,而是因为他对大清帝国的重要贡献与深厚的个人关系。
在清朝初期,铁帽子王的封号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耀。那时,铁帽子王的爵位几乎都属于那些在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时期立下赫赫战功的皇室成员。他们包括了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人。除济尔哈朗外,其他人几乎都是努尔哈赤的亲生子孙或皇太极的直系后代。凭借在对抗敌人的战争中展现出的卓越战功,他们被封为亲王,且享有世袭罔替的殊荣。
然而,胤祥的故事却显得与众不同。作为清朝皇帝雍正帝的亲弟,胤祥获得铁帽子王的爵位,并非因其参与过大规模的战争,而是通过深厚的兄弟情谊和无私的支持。在九子夺嫡的关键时刻,胤祥毫不犹豫地站在了胤禛这一边,成为了唯一支持雍正的皇子。即使胤禛的其他兄弟,甚至同母兄弟,都选择了反对他,胤祥仍坚定地陪伴在胤禛身边。两人之间的关系远超过普通的兄弟情谊,几乎到了形影不离的程度。
胤祥不仅在雍正帝夺取帝位的过程中给予了巨大的支持,而且在雍正登基后,成为了他最得力的助手,深得雍正的信任。雍正帝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能有今天的成果,胤祥的贡献可谓是不可忽视。作为皇帝的亲弟,胤祥在政治事务中承担了大量工作,几乎无暇休息。即便是回到府中休息,他也常常把政务带回去,甚至长时间批阅文件,处理国家大事。正是这样超负荷的工作,导致了胤祥健康的急剧恶化,直到他在1730年病重时依然坚持计划视察北运河青龙湾,进行水坝工程的检查,但最终因病情恶化未能成行。胤祥在临终时曾感慨:“本图遍治诸河,使盈缩操纵于吾掌之上,岂期一病沉废,已矣何言。”三个多月后,他因病去世,时年仅44岁。
胤祥的死对于雍正帝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失去了亲弟的支持,雍正的内心充满了悲痛与遗憾。为了表达对胤祥的深厚感情,雍正帝不仅在其去世后照顾其家属,还做出了多项特殊的举措。他特别照顾胤祥的母亲敏妃,将她追封为皇考皇贵妃,并破例让其与雍正帝一同葬入帝陵,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与帝王同葬的妃子。
在胤祥去世后,雍正对其后代的照顾也没有停止。他特别下令,胤祥的儿子弘晓继承怡亲王的爵位,且此爵位为世袭罔替,即不可降等,直至永世不变。胤祥的其他儿子,如嫡次子弘皎,也获得了封爵。可以说,胤祥的家族在清朝的宗室中享有极为特殊的地位。
不过,胤祥的铁帽子王爵位并不是一直稳定。在乾隆时期,帝国重新确立了铁帽子王爵位世袭不降等的制度,而胤祥的怡亲王爵位也是在乾隆的命令下最终得到了固定。这一制度确保了怡亲王的爵位在胤祥的后代中得以世代传承。自弘晓继位之后,胤祥的家族经历了诸多波折,虽然途中出现了继承中的不稳定性,但总的来说,怡亲王的爵位依然传承了下来。
在清朝末期,怡亲王的后代经历了动荡与衰落。溥静继承怡亲王爵位后不久,因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被革去官职并软禁,而溥静去世后,清朝的政局进一步变动。尽管如此,最后一任铁帽子王仍然是胤祥的孙子毓麒,他继承了怡亲王爵位,成为了胤祥这一支最后的铁帽子王,直至1948年去世,标志着清朝铁帽子王制度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