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备的战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时,雒县附近的汉中同样也处于动荡之中,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这股暗流的根源,正是被迫寄居在汉中的马超。马超曾尝试通过与张鲁的联合,谋划重新夺回凉州,但此计划未果,最后只能暂时投身汉中。然而,张鲁对马超的容忍度也已接近极限。在张鲁看来,马超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担心他会借机篡位,毕竟刘璋的悲惨教训仍历历在目,张鲁不得不保持警惕。
此时的马超已经陷入了困境,且身处张鲁的严密监控之下。一旦曹操南征汉中,张鲁若感到难以抵挡,就可能以杀掉马超作为投降的交换条件,以获得曹操的信任。张鲁的手下杨白已经开始密谋除去马超,马超的处境可谓岌岌可危。
对于马超来说,投降曹操显然是不可行的。曹操一直对他心怀怨恨,且马超父亲的仇恨使他不可能向曹操低头。而要通过奪取汉中掌控局势,显然马超的实力不足以支撑这样雄心勃勃的计划。过去,张鲁派杨昂与马超联合进攻凉州时,尽管兵力有一万多人,但此后马超的兵力大幅削减,返回汉中后兵力更加微薄。张鲁早已加强了对他的防范,想要起义几乎是不可能的。
正当马超的处境愈发危险时,一个人给了他新的机会,这个人便是刘备帐下的李恢。李恢是益州人,出身名门。与大多数益州人不同,他并未支持刘璋,而是由于早年的遭遇,使他倾向于刘备一方。李恢早年担任益州郡督邮时,因为姑父违法被牵连,导致他被免职。正是这个经历使得他与刘璋关系破裂,最终选择了投奔刘备。
李恢的命运因益州郡太守董和的帮助而得以逆转,董和出手挽救了李恢,使他得以继续在官场上有所作为。由于董和的推荐,李恢开始倾向东州士的政治立场,后来直接投靠刘备。李恢冒充刘璋使者的身份,成功绕过重重关卡,终于在绵竹与刘备见面。
刘备对李恢的忠诚大为赞赏,因此将拉拢马超的任务交给了他。对于马超来说,投奔刘备是他唯一的出路。想要生存下来,马超必须继续反抗曹操,但又因缺乏立足之地,寻求其他势力的庇护成为了必然选择。而刘备当时正是最坚定的反曹力量,益州之战即将结束,刘备取代刘璋的局面已成定局。此时的刘备是马超的最佳选择。
刘备正在草创事业,正是急需各类人才的时候。马超在羌氐中的威望也为刘备所需,因此他们迅速达成了合作。马超决定投降刘备,给刘备写信后便准备启程。然而,由于张鲁早有防备,马超不能直通金牛道,只能绕道通过武都,经过氐人地带,最终抵达蜀中。
与此同时,成都城的局势日益紧张,刘备的大军已经围困成都一年之久。诸葛亮、张飞和赵云的援军也已经抵达,刘璋的防线几乎崩溃。尽管成都的三万守军和充足的粮草为刘璋提供了一定的抵抗信心,但他的内心恐怕早已动摇。尽管刘璋手中的力量依旧不小,心底却难免担忧。
在这紧张时刻,刘璋心中隐约有一场心理斗争。他虽然手握重兵,但却担心一旦投降刘备,自己在刘备的庇护下能否安稳。刘璋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蜀郡太守许靖试图私下逃出城投降刘备,但未能成功。当刘璋得知此事后,竟没有严惩许靖,理由是“大战在即,情有可原”。这表明刘璋的心态已开始动摇。
与此同时,刘璋对待其他人的态度却大不相同。朱叔贤因密谋投降刘备被处死,这与刘璋之前对许靖的宽容形成鲜明对比。朱叔贤的死,实际上反映出刘璋的内心不甘屈服,但又没有足够的决心去坚持抵抗。
刘备洞察到了刘璋的内心动摇,于是决定在包围成都的同时给予刘璋更多的时间来做决定。刘备故意围而不攻,观察刘璋的反应,并等待刘璋主动崩溃。刘备明白,刘璋这样软弱的人,不需要主动打压,只需让他在外部压力下自行崩溃。
经过一月多的围城,马超终于赶到成都。刘备听闻此事后喜不自胜,认为马超的到来是他获得益州的关键。刘备对马超的到来并未立即让他进入成都,而是通过安排人马在成都城北做好准备。马超的到来,成为了压倒刘璋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时,刘备派遣简雍进入成都劝降刘璋。简雍与刘璋有着较好的关系,作为刘备的使者,他顺利打破了刘璋的心理防线,最终刘璋选择了投降。表面上看,马超的到来似乎迫使刘璋屈服,但实际上,刘备巧妙的安排和刘璋的内心矛盾才是决定性因素。
尽管刘备最终获得了益州,但整个过程却并不完美。刘备因拖延战争,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机会,导致蜀中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与此同时,孙权的窥视和刘备与孙权之间的微妙关系,也为后续的发展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