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新四军的女院长栗秀真,迎接了一个意外的考验。当她带领医务团队治愈了大批伤员,准备送行时,却遭遇了国军伤员的突然反击。此刻,前线的硝烟未曾散尽,栗秀真正面临了历史的考验。这群国军伤员究竟有怎样的结局?这位女院长又经历了什么传奇?
或许有人记得《情深深雨濛濛》中的陆如萍。许多人观看这部剧时,也许仅仅聚焦于男女主角之间的复杂情感,但其中隐匿的家国情怀才是最触动人心的部分。陆如萍离家出走后,成为了一名战地女医生,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她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出力,证明了女性同样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印记。 栗秀真与陆如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她不仅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战地医生,凭借卓越的医术与领导力,她在新四军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第一位女性医院院长。 栗秀真出生在河南的一个中医世家,家族几代人从事中医事业。然而,在父亲那一代,面对“传男不传女”的家族传统,栗父内心充满了矛盾。他不愿让医术在这一代中断,于是他决定让自己的女儿栗秀真接过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栗父并非将女儿单纯当作男孩养育,而是让她从小便在医学的海洋中浸润。父亲带着她翻阅带有草药插图的医学书籍,一边教她认字,一边引导她认识药材及其功效。 这些艰苦的努力没有白费,十岁左右的栗秀真已经能够熟练地识别各种药材,并且早早成为了家族的坐堂医生。这样的天赋,最终使她顺利继承了家族的医学传承。然而,栗秀真并未局限于传统医学,她的父亲为她铺设了更广阔的学习道路。在西医传入中国的背景下,栗父决定让女儿学好中西医结合。于是,15岁时,栗秀真被送到了河南省惠民医学专科学校学习西医。四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了一名集中西医学于一身的全能医生。 毕业后的栗秀真被留在学校附属医院,迅速晋升为护士长。1938年,战火蔓延至汲县,栗秀真决定远赴湖北应城,投身到教育事业,培养更多医疗人才。1939年,栗秀真受命担任应城县抗日游击队军区医院的院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女性医院院长之一。 在那个男权至上的年代,女性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难免遭遇诸多质疑。然而,栗秀真毫不在意外界的眼光。她将心思全都放在了如何为伤员提供更好的治疗上。在缺乏医疗资源和人力的情况下,栗秀真依然能够高效地组织救治工作,挽救了大量战士的生命。 1940年,军区医院改名为“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野战医院”。由于战争的流动性,医院的驻地不断变动,伤员也不断增多。某日,医院接到紧急转移通知,栗秀真未曾犹豫,立即组织医院准备转移。可惜,转移途中,他们遇到了国军的拦截。尽管两军曾有过合作,但紧张的局势仍然使得国军对新四军充满敌意。 栗秀真面对险境时冷静应对,成功与国军的94军军长牟廷芳展开交涉。在几番交锋后,牟廷芳被迫同意了栗秀真的提议,允许她带领医院转移,但条件是接受国军的伤员。尽管这一决定让栗秀真感到困难重重,但她依然咬牙答应。 接下来的日子里,医院的压力倍增,三百余名国军伤员需要治疗。为了缓解压力,栗秀真决定将新四军的伤员中伤势较轻的转移到村民家中。随着国军伤员伤愈,情势愈加复杂。某次,送行时,一位副官突然掏出手枪,意图反抗新四军的“鸿门宴”计划。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栗秀真冷静地解释了事实,打消了对方的疑虑。通过这一事件,栗秀真以其深沉的智慧化解了危机。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前线的战士是英雄,而那些在后方治病救人的医生同样也是无名英雄。栗秀真与林巧稚等一批杰出的女性医生,凭借着卓越的医术与坚定的信念,在战火中为国家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她们的奉献精神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更让我们看到了在动荡的时代中,女性同样能够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传奇的女性医者,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无论是栗秀真,还是林巧稚,她们都在自己选择的岗位上,以无私的精神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每一个医生都能够如她们一般坚守职责,这个世界无疑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