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是周朝姬姓诸侯国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其建立始于公元前1117年。当时,周文王的九子康叔因参与平定三监之乱立下赫赫战功,被周公旦封在了商朝的旧都朝歌,建立了卫国。这个诸侯国延续了近九百年,直到公元前209年,末代卫国国君卫君角被秦二世胡亥废除祭祀并贬为庶人,卫国才最终灭亡。比起燕国,卫国的存在时间长达908年,足足多出了86年。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秦国建立了郡县制,尽管六国已经灭亡,唯独卫国在秦朝的疆域中依然存在,秦始皇对卫国保持了一定的容忍,甚至允许其继续存在。
卫国的国君历代虽然在西周和东周初期有过强盛的时期,尤其是卫武公协助周平王击退犬戎并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卫国曾因功被封为公国。然而,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后,卫国国力逐渐衰退。最巅峰的时期过去后,卫国的国君开始不断降低自己的爵位。第39代国君卫成侯在位时,主动将公爵的爵位改为侯爵,并在后续几代的变化中,最后到了卫嗣君时代,直接将侯爵降为君,这时的卫国实际上已经没有资格作为诸侯国存在。卫嗣君虽然仍自称国君,但已经没有了实质的国土和影响力,其实际权力也不过是一个有封地的贵族。
卫国的国力衰退,意味着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影响。由于当时的卫国只有一个濮阳城作为封地,实际上已不再是一个诸侯国。卫嗣君自降爵位,放弃了过去的荣耀,显示了卫国早已成为一个名存实亡的存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决定不再废掉这个已经不起眼的国度。毕竟,卫国对秦朝的统治没有任何威胁,放任其自然衰退或许对秦始皇来说是一个更为稳妥的选择。
不过,卫国虽然失去了强大的国力,却为秦国的崛起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卫国出了许多杰出的才子,其中两位对秦国至关重要。一位是商鞅,另一位是吕不韦。商鞅,原名卫鞅,是卫国的后裔。他在秦国变法,推动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彻底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其逐步强大起来。虽然商鞅因政治斗争最终被处死,但他为秦国奠定的基础影响深远。商鞅的变法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如果没有商鞅的改革,秦国的强大也就无从谈起,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也几乎不可能实现。
吕不韦同样对秦国有着重要贡献,他辅佐嬴异人(即后来的秦庄襄王)登上了秦国王位,成功地将嬴异人扶上了权力的顶峰。在嬴异人即位后,吕不韦被任命为丞相,掌管秦国的政治事务,确保了秦国的稳定和国力的提升。吕不韦的政治智慧和他为秦国做出的贡献,秦始皇显然是心知肚明的,尽管他最终因为政治原因将吕不韦置于死地,但他对吕不韦的功绩始终心存感激。
这两位卫国的杰出人物——商鞅和吕不韦,虽然分别因历史的变故而遭遇悲剧结局,但他们对秦国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或许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并未急于除去卫国。秦始皇一方面不愿灭掉这个已经没有实际威胁的国家,另一方面他也因这些卫国人的成就,尤其是在秦国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对卫国心怀一丝怜悯。因此,卫国虽已名存实亡,但在秦始皇的统治下,得以继续存续,直到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才最终废除卫国。
从历史上看,秦始皇的这一决定也不无其深层次的政治考量。周朝时期的传统中,改朝换代时不会对前朝遗民做出过度的残忍对待,而是采取一种怀柔的手段以收买民心。正如周武王灭商后,保留了商朝的宗庙和祭祀,商朝的遗民也未被一举清除。秦始皇采取类似手段,保留卫国的祭祀和宗庙,实际上也是在平衡和安抚卫国民众的一种政治策略。
总的来说,卫国虽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已经没有了政治上的实质性地位,但由于它在历史上对秦国的贡献以及秦始皇对前朝政策的延续性,卫国在秦朝时期得以延续祭祀功能,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