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赤壁战败后,曹操深感愤懑地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这句话看似是在怀念已经逝去的郭嘉,却隐含着对现实局势的不满与对郭嘉才智的渴望。曹操之所以提及郭嘉,是因为郭嘉的智慧和计谋在当时帮助了曹操许多重要决策。事实上,曹操的言外之意,更多是借郭嘉的名字敲打眼前的这些尚在世的谋士。无论郭嘉是否还在世,曹操那时的痛苦局面都未必能得到有效解决——毕竟,郭嘉死后再多的遗计,也无法改变现实。
在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曹操生前曾说要将自己的后事托付给郭嘉,然而这番话却是在郭嘉去世后才说出来的。曹操的这番托孤之言,其实是对荀彧等人作出的非正式的“委托”。在当时,荀彧的年纪尚轻,实际上仅比郭嘉大七岁,且年纪相对较轻的荀彧,按理说并不应是曹操的第一选择。然而,曹操确实更倾向信任荀彧,而非其他谋士。虽然荀彧比曹操小了八岁,但在曹操的眼中,他的智慧与品行无疑是值得托付的。
在曹操亲征荆州之前,他的谋士团内部曾出现过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荀彧提议出兵,而贾诩则强烈反对。最终,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带领大军南下。按照荀彧的策略,曹操采取了直取宛、叶的路线,最终迫使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历史资料中记载,荀彧的建议简洁有效,令曹操得以迅速控制荆州。然而,事与愿违,曹操虽然一度占领了大部分荆州,但赤壁之战的失败,最终让他失去了所有的优势,唯一保住的是襄阳和樊城。
贾诩的建议与荀彧的完全不同,贾诩认为,曹操应该稳定民心、安抚百姓,而不是仓促出兵。他提议不急于进攻,而是采取渐进的策略来稳固刚刚占领的荆州。曹操听从了贾诩的劝告,错失了一个主动进攻的机会,导致了后来的赤壁之败。事实上,曹操此时的延迟进攻,除了给了孙权与刘备结盟的机会,也使得荆州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三个月的安抚,曹操做的并不是“兵贵神速”的攻势,而是彻底错失了战机。
通过历史的时间线来看,曹操从九月开始占领荆州,但直到十二月才与刘备在赤壁展开对抗。在这三个月的空档期,曹操的行为让人怀疑他是否真的意识到形势的紧迫性。曹操未能抓住时机,反而让自己陷入了被动局面。那些本来应该快速剿灭刘备势力的时刻,他却浪费了太多时间去安抚民心,进行无谓的战略调整。结果刘备与孙权结盟,并最终联合抗曹,导致了赤壁之败。
曹操的失败,表面上看是由于“疾疫”和“南风”这些自然因素,但实际上,贾诩的安抚战略的实施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曹操若当时紧追刘备,不仅可能迅速灭掉刘备的主力,甚至可能趁机渡江征服东吴。可惜,曹操没有听从荀彧的建议,错失了这一良机。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曹操的失败被普遍归因于他错失了多次战机。裴松之也指出,曹操若继续执行荀彧的策略,可能会改变整个战局。贾诩的“安抚”策略显然与当时的时局不符,根本没有考虑到敌对势力的变化与联盟的可能性。裴松之认为,曹操若顺应历史潮流,果断出击,必定能收复东吴,而不仅仅是坐等失败的到来。
曹操的战略失误,除了给后来的赤壁之战埋下伏笔,也从侧面揭示了历史上“纸上谈兵”的危险。贾诩或许想通过安抚带来和平,但忽视了战争年代,强者才有话语权。而荀彧显然是看透了这一点,他认为曹操应趁势而起,攻占东吴,彻底消除刘备与孙权的威胁,避免日后的麻烦。
历史没有如果,但若曹操当时听从荀彧的建议,或许东吴的局势早已改变,赤壁之战也未必会拖延至最后。曹操的沉迷于安抚,最终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也让我们看到了战略决策中那一丝微妙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