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已经日渐清晰,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形势都显现出法西斯阵营的必败。尽管如此,日本军国主义者却仍不愿承认失败,毅然决定展开一次殊死一搏。他们制定了一个极其狂热且自毁的“本土决战”计划,并提出了“一亿玉碎”的疯狂口号,意图通过竭尽全力的抵抗,甚至以自杀式攻击的方式,企图改变战争的结局。
关于日本的“本土决战”计划,尽管许多人都听过,却了解得不多,特别是其中一些令人不寒而栗的细节。本文将详细解读这一计划的起源、经过,以及它对当时局势的巨大影响。
1944年12月,随着盟军的步步逼近,日本政府深知形势不容乐观。大本营在这一压力下重新调整了战略方针,决定继续准备进行最终的决战,希望能够通过拖延战局并建立以日本、本土、满洲和华北为防线的军事体系,遏制盟军的进攻,并将战斗转入持久战阶段。正是在这一时期,“本土决战”的思想悄然萌发。
虽然到1944年底,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节节败退,但相对于德国在欧洲战场的两线作战,日本的战略空间还算宽松。其势力已经基本局限于本土,但与陷入重重困境的德国相比,日本的防线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日本在中国的占领区尚且牢牢掌控着。
就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完成了“一号作战”,即豫湘桂战役,成功占领了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涵盖了约6000万中国人口,且华北和东北的日本控制区域仍然稳固。这个庞大的占领区为日本带来了相对的战略信心,认为只要在陆战中反击盟军,迫使美国等国回到谈判桌上,便可实现扭转乾坤。
1945年1月,日本进一步明确了“本土决战”的战略,将其纳入到《帝国陆海军作战大纲》之中。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强化全民备战的举措——包括组织“国民义勇战斗队”,并且制定了《义务役法》,要求政府可随时征召15至60岁男性和17至40岁女性,甚至将全体日本国民强行拉上了这场即将失控的战争列车。
与此同时,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频繁发动自杀性攻击,以期借此方式遏制美军进攻。空中有神风敢死队,海上则涌现了各式自杀艇、鱼雷艇,陆上更有穿刺炸雷等自杀式武器。这些疯狂的特攻战术令世界震惊,日本的军事战略几乎完全寄托在了这些自毁式的攻击上。丰田副武,日本军令部长,曾公开表示:“美军进攻日本本土时,尽管不可能完全消灭敌人,但确信可以在他们到达之前,凭借特攻手段消灭一半敌军。”
与此同时,日本拒绝签署《波茨坦公告》,并制定了以“共死共荣”为核心的“总体决战”计划。计划的内容充满了毁灭性意图。第一阶段,预期盟军将从东南亚入侵中国境内,因此决定摧毁中国江南的核心区域,迫使战局进入对日本有利的拖延状态。第二阶段则是为本土防守争取时间,通过完全毁灭占领区的基础设施及居民,实现阻止盟军前进的战略目标。第三阶段,则假定日本本土被侵略时,日军将在华北、东北以及朝鲜的100个师团继续坚持战斗,直至用废土战术逼迫盟军接受谈判停战。
这个“总体决战”计划的本质,几乎是要以灭国之心来换取有限的生存空间,企图通过毁掉一切,来拖延战局,为日本争取喘息之机。这个计划若得逞,无疑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甚至让东亚文明倒退数百年。
为了实施这一疯狂的战略,日本开始大规模备战,军队人数激增至700万,作战飞机超万架,特攻艇超过3300艘,所谓的“义勇队员”也达到了2800万。在随后的战斗中,日本开始实施极为激烈的毁灭战术。尤其在太平洋诸岛战役中,他们的疯狂行为让美国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硫磺岛与冲绳战役便是这种策略的体现。在这些战役中,美军的伤亡惨重,尤其是在冲绳战役中,美军损失超过75,000人、飞机763架、舰艇400余艘,而这些损失的绝大部分都源自日本的自杀式攻击。美国陆军部长在此后表示,若美军进攻日本本土,必将面临更为惨烈的损失。
美军的这些伤亡引发了高层的恐慌,副国务卿格鲁曾直言:“日本人是狂信者,他们真的可能会拼到最后一刻,如果是这样,美国的损失将难以估计。”而在冲绳战役之后,美国陆军部长向总统杜鲁门提交的备忘录中,提到盟军在日本登陆的代价可能极为沉重,甚至认为战争可能拖延至1948年,损失惨重。
然而,在美国为是否进攻日本本土而犹豫之际,日本的困境也日益加剧。国内资源尤其是石油和钢铁的枯竭,使得日本的军事运转几近停滞。新增征召的士兵几乎没有任何训练,装备也异常简陋,许多人甚至只得使用竹枪作战。随着战局的愈发艰难,日本高层的意见也出现了分歧,决战派的主张逐渐失去支持。
最终,决定改变局势的转折出现在苏联对日宣战。苏联迅速出兵中国东北并重创日本关东军,而中国的八路军也在华北发起了大规模反攻,解放了大量城市。此时,日本终于意识到“本土决战”的计划已经失去了实施的可能,最终宣布投降。这一疯狂的战略,也因此成为了历史的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