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迎来了历史性时刻——2025年7月29日,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批准释印乐法师升任少林寺方丈,结束了"后释永信时代"的权力真空期。这位曾在洛阳白马寺创造"中原第一清修样板"的高僧,将如何引领这座饱受商业化争议的禅宗祖庭回归本源?释印乐是谁?他为何被选中?
1966年7月,释印乐(俗名尹清全)出生于河南桐柏一个普通家庭。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河南少年日后将成为中国佛教界举足轻重的人物。1982年,年仅16岁的他在桐柏山清泉寺礼海勃法师剃度出家,开启了他的修行之路。次年,他赴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一名比丘。这段早期经历塑造了他严谨持戒的修行底色,也为日后管理寺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同于多数僧侣的修行轨迹,释印乐在佛学深造道路上表现出非凡的追求。他先后在中国佛学院栖霞寺僧伽培训班和中国佛学院系统学习,199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佛教协会工作。更令人瞩目的是,他还曾远赴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深造,专攻巴利语系佛学,获得佛学硕士学位,成为少数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中国高僧之一。这种跨文化的佛学训练,使他兼具汉传佛教的深厚根基与国际视野,为他日后推动佛教国际交流埋下伏笔。
驻锡白马寺的转型之功是释印乐履历中最亮眼的篇章,2003年,他受河南省佛教协会委派主持白马寺工作,2005年11月正式升任方丈,结束了该寺长达八年的方丈空缺期。当时的白马寺面临诸多困境:寺院建筑年久失修,僧团管理松散,宗教活动不规范。释印乐以十年时间完成了令人瞩目的转变——修缮古建筑、整顿僧团戒律、打造公益慈善品牌,将白马寺打造为"中原第一清修样板"。他推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制度,僧众日诵楞严、夜坐禅堂,谢绝商业走穴,恢复了佛教修行本怀。
释印乐的管理风格凸显务实与戒律并重的特点,在白马寺期间,他下令关停过度商业化的项目,对寺院外围商铺进行统一管理,将所得利润投入到僧侣教育和公益医疗方面2。这种"收支两条线"的做法,既保障了寺院经济来源,又避免了商业活动对宗教神圣性的侵蚀。更难得的是,他身体力行参与寺院劳动,有网友曾拍到他在白马寺亲自操作小型挖掘机锄地松土的画面,这种"实干主义"作风为他赢得了僧俗两界的广泛尊重。
在佛教界的职务上,释印乐现任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教务委员会副主任,并曾担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这种宗教与世俗事务的双重身份,使他既深谙佛教内部运作规律,又具备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的丰富经验。值得注意的是,他还是临济宗第四十五代、曹洞宗第五十二代传人,兼具禅宗两大法脉衣钵,这在当代佛教界实属罕见,为其在宗教学术领域的权威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释印乐的国际佛教交流成就同样引人注目,他牵头举办"一带一路"佛教论坛,与少林海外文化中心保持密切互动,促成印度、泰国风格佛殿建设。因在佛教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他获得泰国大学博士学位,并荣获缅甸政府颁发的奖项。这种国际视野将成为他引领少林寺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资产。
从桐柏山少年僧到佛教领袖,释印乐的成长轨迹呈现出"本土根基,国际视野;严守戒律,务实管理"的鲜明特点。这些特质恰是当下少林寺亟需的领导力要素,应该是他被选为新任住持的重要原因。
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和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却深陷商业化泥潭与信任危机。前任方丈释永信执掌少林寺三十余年间,将这座千年古刹打造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年景区营收达数亿元,通过创办杂志、修建网站、全球巡演等方式,使"少林寺"成为中国文化的国际符号。然而,这种激进商业化策略付出了沉重代价——高价香火、功夫商演、地产开发等争议不断,使少林寺作为宗教场所的神圣性受到严重侵蚀,佛门清誉遭受前所未有的质。
在此背景下,释印乐的任命被视为少林寺重振宗教本质的关键一步,他在白马寺的成功经验恰恰针对少林寺当前困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通过强化戒律管理重塑僧团形象;通过去商业化恢复宗教场所的神圣性;通过农禅并重实现禅武文化的本真回归。河南省佛教协会在官方通告中特别强调,释印乐"佛学造诣精深,为人谦和友善",是公认的德才兼备的佛教领袖,这种个人品质与专业能力的结合,使他成为带领少林寺走出困境的理想人选。
值得注意的是,释印乐接掌少林寺的低调风格与前任形成强烈反差,与释永信时代大张旗鼓的媒体宣传不同,释印乐的上任"没开升座法会,也没大张旗鼓宣传,就这么悄悄地定了"。这种"没仪式感"的仪式感本身就是一个强烈信号——少林寺将从喧嚣回归宁静,从外显回归内修,从商业表演回归宗教本真。正如观察者所言:"这时候搞'静',比搞'声大'更难,也更需要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