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乌四年(241年)五月,东吴太子孙登的健康急剧恶化,他的病情让人忧心忡忡,眼看就将面临生命的尽头。这一事件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家庭层面,它意味着东吴即将失去一位重要的继承人,也标志着东吴政权的内部斗争将进一步加剧。
按传统观点,孙登的去世是东吴历史中的一大损失。有人认为,如果孙登没有英年早逝,或许东吴的政治局势能得到缓解,不会如后来的历史那般走向衰退。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孙权即使拥有一位优秀的继承人,依旧未能避免江东权力斗争的加剧。实际上,孙权长期以来的亲信任用、宫廷内外的政治角逐早已在黄武年间埋下了隐患。孙登的去世并未直接导致东吴的衰落,而是东吴原本就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的自然延续。孙登若依旧健在,也未必能阻止东吴政权的深陷困局。
孙登虽然极具政治才能,具备守成之君的潜力,但他并不为孙权所宠爱,这注定了他无法顺利继位。孙登有着深厚的儒学根基,广受士大夫支持,这使得孙权始终对其保持警惕。孙权的心中早有打算,担心儒学士人的势力膨胀会威胁到自己及其子孙的统治。而曹魏的崛起,尤其是曹操死后,许多中原士族的迅速崛起,成为孙权反感儒家士人的根本原因。于是,他多次打压士族力量,控制他们在朝廷中的影响力。
在孙登的继位问题上,孙权极力与儒学士人的联盟保持距离。他始终坚持立步夫人为皇后而非孙登的养母徐夫人,背后深藏着政治计算。通过这样做,孙权不仅希望削弱儒学士族的力量,也使得孙登的地位并不稳固。太子和皇后的地位相辅相成,一旦没有了稳固的皇后支持,太子的地位便会动摇。这种对孙登地位的刻意削弱,是孙权策划的另一项政治布局。
孙登虽然多才多艺、心系百姓,但孙权对他的不满逐渐加剧。孙权开始将另一个儿子孙虑视为可能的继承人。孙虑从小机智聪慧,孙权对他格外宠爱,甚至在孙虑年仅十八岁时就将其封为大将军。虽然孙虑也曾沉迷斗鸭,但相比父亲的恶习,他的表现反而显得更符合孙权的偏好。孙权早已考虑将孙虑作为接班人,但孙虑的早逝让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孙虑的去世成了孙登与父亲关系修复的契机。孙登亲赴建业,表达了自己忠孝的心意,并请求父亲以国事为重,逐渐缓解了孙权的悲痛。短期内,孙登的地位得到了稳固。然而,随着吕壹等人的崛起,孙登开始为士大夫们发声,捍卫儒家士族的利益,这让孙权逐渐心生不满。
孙权不满孙登站在士族一方,认为这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还可能威胁到他对东吴的统治。为此,孙权开始物色新的继承人,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孙和。孙和母亲王夫人深得孙权宠爱,而孙和也深得孙权喜爱,被视为替代孙登的最佳人选。
孙权的这番心思,在朝廷内外引发了新的政治动荡。孙和年幼时便被赋予重任,得到了孙权的悉心栽培。在孙权的支持下,孙和顺利继位为太子,这一决定似乎顺理成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权开始进一步加大对孙和的扶持,并为其选定阚泽等适合的导师,意图将他培养成一个合适的接班人。
然而,孙权的选择并非无懈可击。孙和并非孙登那样深受儒学士人支持,他的继位不但没有带来稳定,反而引发了宫廷内外的更大动荡。孙权为了削弱士族的势力,选择了让四子孙霸在朝中与孙和形成对抗的局面。孙霸的地位与太子孙和几乎不相上下,这种人为制造的权力冲突,无疑为东吴带来了更加严重的政治危机。
孙权深知这种局面将不可避免地加剧宫廷斗争,然而为了自己的权力,他选择了制造更多的权力纷争。这种控制与削弱士族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东吴宫廷斗争的进一步升级,二宫之争的爆发。在这一过程中,孙权的权谋与政治冷酷无情的本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东吴的未来也因此蒙上了更加沉重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