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的“常败将军”绰号,似乎早已深深植入了现代网络的语境中。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翻阅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但无论如何翻找,却始终未曾找到与“每战必败”相关的证据。相反,我反而注意到,在曹魏的诸多将领中,夏侯惇的地位居然远高于曹仁——也就是那些著名的“五子良将”。甚至可以说,夏侯惇的军职不止在五子良将之上,而是比他们高出一大截。
曹操识人如识珠,他善于任用英才,而曹丕亦不是什么昏庸之辈。若夏侯惇能在曹魏成为首任大将军,而且没有受到任何反对声,这足以证明,夏侯惇的综合素质在曹魏乃至整个三国中,都可算得上是一流。这一点,从《三国志》中的记载便可看出。夏侯惇不仅是曹操的亲信,他与曹操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可以和曹操共享一辆马车,这种待遇在当时是极为特殊的。
《三国志》记载,夏侯惇曾领军带兵多达二十六军,几乎是曹操亲自带兵的一部分力量。可见,夏侯惇的军事才能在曹操心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那些传说中的五子良将,其实在曹操的信任与任用上,并不如夏侯惇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说,五子良将的军职普遍低于夏侯惇一个层级。
如果我们试图用一个比较现代的框架来理解,可以将曹操比作历史上的“老蒋”,而夏侯惇的地位,则相当于何应钦,且比他更为受宠。至于其他的曹魏将领,如曹仁、曹洪等,则可比作一些“边缘”的地方军事人物。至于荀彧和荀攸,他们的角色和现代的高级谋士有点相似,负责的工作虽大,但与夏侯惇的实际军事指挥不同。
这些比喻,虽然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通过这些比较,我们仍可以看到,曹操为何将夏侯惇推上如此重要的位置。曹操对夏侯惇的任用,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能力,还因为他对夏侯惇的深度信任。
我们再将目光转向《三国演义》,这一版本的夏侯惇似乎更具“猛将”之风。尤记得徐州下邳的“拔矢啖睛”之战,夏侯惇那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强悍表现,足以让人对他的勇猛产生由衷的敬佩。在与吕布的对抗中,夏侯惇的勇气与果敢,完全展现了他的英雄本色。他与吕布激战四五十回合,最终将吕布打得退却,而他在遭遇箭矢射中眼睛之后,毫不退缩,甚至拔出箭矢直啖其眼,继续奋勇追击敌人。这样的英勇,简直令人咋舌。
更令人钦佩的是,夏侯惇不只是在战场上屡创佳绩,他在与其他名将的比拼中,也显示了其极为强大的实力。例如他与高顺的对决,短短四五十回合,夏侯惇便将高顺逼得节节败退,不断围追堵截,这样的表现,不禁让人思考,关羽和张飞,是否能在如此艰难的战斗中,展现出与夏侯惇同样的英雄气概。
我们不得不提到,关羽在《三国演义》中的一场硬仗——斩颜良诛文丑后,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此时,夏侯惇却穷追不舍,直言不讳:“丞相无明文传报,汝于路杀人,斩吾部将,无礼太甚!我特来擒你,献与丞相发落!”这一番话,气吞万里如同雷霆一般,关羽虽然英雄,但面对夏侯惇这样的硬汉,竟然也有几分无法忍耐的意思。
从这些战事来看,夏侯惇不仅是一个勇猛的将军,更是曹操最为得力的战将之一。他的勇猛、果敢以及忠诚,都让他在三国名将中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判夏侯惇在三国中的名将之列呢?他是否真的比关羽张飞更为出色?这个问题或许需要大家根据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毕竟,三国历史中的每一位将领,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贡献。至于夏侯惇,他的英勇与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与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