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椒酱与铁锅、竹壳茶并誉为“紫金三宝”,其历史可追溯至200多年前。
01
追溯起源
据有关资料记载,相传以前紫金建县时,因为经过兵劫,人口非常少。明隆庆三年(1569年)建县后,大批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成为客家人的聚集地之一,因不适应南方的水土气候和生活习惯而经常食欲不振,全身浮肿。他们从中原迁来,保留着中原的传统饮食文化,沿袭了北方人喜辣的生活习惯,也知道辣椒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暖胃祛寒功能,大蒜有治脘腹冷痛、痢疾泄泻、水肿等功能,于是便将大蒜和辣椒一起捣烂食用,身体果然好起来。清朝乾隆年间,人们将椒酱制作方法进行改良,加上秘制香料等,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后来商铺开始销售椒酱,很快便广为人知,深受喜爱,成为当时的贡品。
02
传承发展
《紫金县志》记载:“紫金椒酱(原名沈鸿昌辣椒酱),创办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当时永安县城(现紫金县城)附近姓沈的人家,据其前辈制作经验,调制出了调味佳品——辣椒酱,即紫金椒酱的前身。
后来历经两百多年的传承发展,直到1958年,紫金县永安镇沈鸿昌辣椒酱厂成立,1960年更名为紫金县永安镇沈鸿昌酱料厂,1984年更名为紫金县永安镇酱料厂,1992年更名为紫金县永安镇永安酱料厂,2001年更名为紫金县永安镇永安酱料有限公司。近年来,大家紧跟时代,在传统紫金风味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开发出多种口味的辣椒酱,如特辣王、川辣王、蒜香辣王、香辣萝卜、香辣梅菜、香辣豆豉鱼、姜蒜王等,使紫金椒酱重新焕发生机,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新西兰等国家。
03
制作工艺
紫金椒酱传统制作工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以大蒜、辣椒、虾仁、花生油等为原料,要经过选料、处理、调配、装罐、验收等数道工序。首先要挑选原料,例如大蒜、辣椒要新鲜,且品质好,这样才可以保证制作出来的椒酱味道更纯正。将大蒜去皮后晾晒至六成干,再与辣椒、盐混合放入到陶瓷大缸里进行腌制,腌制时间大概在120天至180天左右,具体根据季节、温度变化等进行调整。天气冷腌制时间会更长一些,天气热则会短一些。
直至腌制到缸内自然冒油,且有明显的香气溢出,就算腌制完成了。随后看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调配。调配其实有点类似调味,把腌制好的原料剁碎成酱,加入各种香料、以及花生油、芝麻油等,搅拌均匀,就可以装罐了,检验合格后就完成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