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统治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点,皇帝的权力空前强大。清朝皇帝的地位几乎等同于至高无上的神权,整个国家的命运几乎由他一人掌控。然而,到了清朝的晚期,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皇帝竟然放弃了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所有权力,开始尝试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更加惊人的是,清朝甚至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选举,来决定内阁总理大臣的人选。那么,这场选举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历史变迁呢?
一、清朝的立宪尝试
1905年,为了应对内外压力并巩固政权,清政府决定派遣包括载泽在内的五位大臣,赴欧美各国进行政治考察。考察团的任务是了解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并思考是否能够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经过长达半年的考察,载泽一行人最终归国,并向朝廷上报了他们的调研结果。他们建议清政府应当进行“立宪”,以确保皇位的长期稳固,并且可以有效缓解外部威胁和内部动荡。载泽认为,通过立宪可以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同时,加强对民众的控制,从而巩固清朝的统治。
响应这一建议,清朝政府开始逐步推进“立宪”改革。1906年,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了一个重要的谕旨,宣布开始实行“预备立宪”。为了实施这一政策,清朝在北京设立了资政院,并在各省设立了咨议局,以期通过这些机构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并逐步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
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并明确提出将在十年后实行完全的立宪。这个大纲的出台,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讨论和抗议。许多地方的民众和立宪派人士纷纷上书请愿,要求缩短立宪的过渡期。面对这种压力,清政府只得将预定的十年期限缩短为五年,并宣布在召开国会之前,先设立责任内阁。然而,实际的政治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清朝的责任内阁虽然成立,却被批评为内阁成员几乎全是皇族,民众戏称其为“皇族内阁”。这种过于保守的改革举措,令立宪派的支持者感到失望,甚至产生了更多的不满。
二、滦州兵谏:军人的抗议
1911年,清朝的政治局势急剧变化,直接导致了“滦州兵谏”事件的发生。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范围内的形势发生了剧变,民众的革命情绪愈发高涨。在这一背景下,位于北京附近的滦州,发生了一起具有重大意义的军队抗议事件。滦州是新军第二镇的驻地,而第二镇的统制张绍曾、护理第三镇统制卢永祥以及第二混成协的统领蓝天蔚等人,联合提出了改革政治的强烈要求。
这些军官们明确表示,清朝的改革应当以“英国君主宪章”为蓝本,采取立宪制度,以限制皇帝的权力。清朝政府未能及时做出回应,这激怒了滦州的军官们。10月29日,他们再次向资政院发电,表示十二条政纲“实为目前国家危机中唯一可以挽救局面的办法”,并要求资政院尽快提出议案,并向朝廷施压,以尽早解决这个问题。尽管清政府并没有直接回应这些抗议,反而授权资政院参与宪法的协商工作,但滦州的将领们依然感到失望,并表示“荷戈西望,不胜惶恐待命”。这种强烈的不满情绪,无疑反映了清朝政治改革的困境。
三、前所未有的内阁选举
进入11月,清朝政局发生了更加剧烈的变化。11月1日,清朝资政院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讨论关于宪法改革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中,许多人一致认为,清朝应当采纳英国式的君主立宪体制,而不是模仿日本的政治制度。11月3日,清朝正式颁布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大大削弱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议会和内阁总理的权力。这一改革标志着清朝朝政体制的根本性变化,昭示着清朝在政权结构上的彻底转型。
在这一系列变革的推动下,清朝历史上首次举行了内阁总理大臣的选举。这次选举采用了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投票时间定在了11月8日下午四点。投票仅仅持续了五分钟,87名资政院成员参与了选举。最终,袁世凯以78票的压倒性优势当选为内阁总理,而其他几位候选人,包括革命党人黄兴在内,也获得了一定数量的选票。黄兴意外地获得了2票,这在当时看来,无疑是一种政治象征。然而,这次选举实际上只是一个形式,结果早在选举前便已确定。袁世凯的当选,标志着他在清朝政治中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也为之后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场选举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权力更替,它也昭示着清朝政府对现代政治体制的尝试和过渡。这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实验,虽然最终以清朝的灭亡而告终,但它无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