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邀您点击下方的“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方便地接收更多类似的内容,并随时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 | 邂逅芳曦
编辑 | t
北洋政府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不仅终结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还首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升起了共和的旗帜。从某种角度来看,北洋政府的成立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进步意义。然而,这一时期也随之带来了中国长达17年的军阀混战局面。
从袁世凯到段祺瑞,再到曹锟和张作霖,北洋政府的领导人几乎是不断更替。不同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势力交错错综,最终将中国拖入了一个新的乱世局面。北洋,北洋,真的是一统天下如此艰难吗?
“北洋”这一词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尽管那时它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与之并列的还有“南洋”。然而,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北洋”概念,实际上源自于袁世凯所领导的“新建陆军”。在1885年,清朝政府任命袁世凯在天津的小站编练新军,为了更好地加强新式军事训练,袁世凯从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挑选了三位优秀毕业生,协助他训练新军。这三人分别是王世珍、冯国璋与段祺瑞,后来被人称为“北洋三杰”。
除了这三位核心人物,袁世凯还引入了其他一些原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如曹锟、段芝贵和王占元等,担任新军的管理和训练工作,同时也补充了不少旧军队的老兵,比如张勋和蒋桂题。因此,北洋新军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浓厚的北洋色彩。
随着南方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袁世凯察觉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武昌起义之后,他通过南北和议迫使清帝退位。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北洋政府也因此登上了中国政治的舞台。然而,不久之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暴露无遗,使得他成为了众多海内外华人共同的唾弃对象,最终在争议中死去。
尽管如此,袁世凯在北洋体系中的领导地位依旧无人能够撼动。他的去世,导致整个北洋政府陷入了无头状态。其实,全国政令的不统一早在袁世凯在世时就已经显现出来。为了压制国民党,袁世凯曾经任命张勋为江苏都督,段芝贵为湖北都督,并逐步罢免了许多亲近国民党的省都督。各省基本上由地方军阀所把控。
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继任总统,但由于他并无实际权力,北洋政府的核心势力并不承认他。而这一情况也为西南地区的护国军提供了一个较为缓和的政治选择。实际上,段祺瑞支持黎元洪上台,主要是希望能够将“总统制”转化为“内阁制”,从而使自己成为政府总理,实质上控制政府,形成傀儡政权。
新的北洋政府成立后,首先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是“收束军队”问题。政府下令要求所有“讨袁”时期各省派出的军队撤回原驻地,并进行改编,统一接受北洋政府的管理。然而,各地方军阀根本不理会这个命令,他们继续自给自足,私自招募士兵,独立征收税款,几乎成了各自独立的小国。
西南地区的军阀,尤其是滇系的唐继尧,开始向四川扩展自己的势力,桂系军阀也趁机进入广东,西南一带的军阀们希望实现地方自治,甚至推动宪法的通过,提出“联邦制”来替代原有的“中央制”。这时,北洋政府内部的矛盾开始浮现,冯国璋和张勋之间也展开了争斗。
张勋的大本营在徐州,而这个地方原本是冯国璋的辖区。实际上,这种争端源自于袁世凯当时的政治布局,尽管袁已去世,冯国璋却无法容忍张勋在自己管辖区内“霸占”徐州。冯国璋要求北洋政府将张勋调往安庆,但张勋以自己仍担任“长江巡阅使”为理由坚称驻防徐州没有不合理之处,这让冯国璋愤怒至极,扬言辞职。双方的矛盾愈加激化,使得北洋政府对这一局面束手无策。
与此同时,北洋政府面临外部世界的挑战。1917年2月3日,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暗示一战局势已经明朗。北洋政府当时保持中立,而段祺瑞则借此机会主张与德国断交。然而,黎元洪反对这一立场,支持英美的立场,这一政治斗争被历史称为“府院之争”。这种争斗最终导致段祺瑞的辞职,而黎元洪则坚决反对宣战对德,二人之间的矛盾加剧,无法调和。
1917年6月7日,张勋突然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义进入北京,却在短短12天后宣布复辟清朝。此次复辟无疾而终,也标志着北洋政府内部混乱愈加深重。随后,段祺瑞通过一系列操作重新组阁,然而,这一举动引发了西南军阀的不满,唐继尧和孙中山的国民党联合展开“护法运动”。
随着局势的演变,北洋政府内部矛盾不断加剧,西南、东北、直皖等地区的军阀都在为自己的利益争夺。这一时期,不仅仅是北洋系与国民党的对抗,也充斥着各个地方军阀之间的复杂博弈。在这种背景下,北洋政府所追求的统一梦想几乎是遥不可及。
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洋政府的解体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局。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正式归附南京政府,北洋时代也随之结束。从此,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这段历史充分证明了“分久必合”的真理。尽管北洋政府曾经有其存在的客观意义,但终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走向终结。民主革命的浪潮必将到来,而中国的统一也将由能够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