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乐道院国际集中营解救记
——口述:王成汉 采访:薛刚 整理:薛刚
口述采访时间:2017年10月2日,地点:贵州省贵阳市
王成汉(英文名 Eddie Wang)
男,1925年2月1日出生,祖籍成都。
1943年,王成汉毕业于成都树德中学,随后进入四川大学物理系学习。1944年12月,他放下学业,投身军旅,加入国民革命军青年军203师。半个月后,他被转入重庆干部训练团电信大队,并在军事委员会外事局的译员培训班第二期毕业。随后,他被分配至美军战略服务办公室(O.S.S)特别情报组,亲历了营救潍县乐道院国际集中营外籍侨民的行动。
---
投笔从戎,报考译员
王成汉的父亲王国藩毕业于北洋政府时期的铁道学院,曾在汉口长江水力委员会担任副总工程师;母亲欧阳碧是北京人,长期担任家庭主妇。王成汉出生于汉口,家中有三兄弟,他是老二。大哥王成秀在空军服役,1949年移居台湾并于1994年去世;弟弟王成济则成为第四军医大学的教授。父亲忙于工作,三兄弟在三岁时由外婆接到北京抚养。
王成汉六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和外婆一手抚养他和兄弟们。在北京,他就读于国立报子胡同小学,后来进入国立五三中学。1935年,北平发生一二九学生运动,局势动荡不安,母亲决定带家人迁至成都,部分原因是表舅余中英在当地担任市长。迁至成都后,王成汉考入成都树德中学,并在树德中学完成了初高中教育。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学校加强了抗战教育,老师们常常给学生们宣讲“保家卫国,勿忘国耻”的理念,并组织大家学习抗战歌曲。学校还接纳了许多来自敌占区的流亡学生,王成汉和他们一起成立了“战区同学会”,积极参与抗战宣传和活动,从这时起,他对日本侵略者产生了深深的仇恨。
在树德中学毕业后,王成汉被保送到四川大学物理系学习。1943年,时局愈加紧张,国民政府号召青年投笔从戎报效国家。受到冯玉祥将军的动员,王成汉决定放弃学业,参军报国。
---
从训练营到外事局
王成汉与其他四川大学的学生一同前往泸州加入国民革命军青年军203师,开始了军训。初到部队,王成汉对单调的军训不甚热衷,心中满是要去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此时,重庆干部训练团电信大队发布了招募无线电报务员的通知,王成汉觉得这是一个学习新技能的机会,于是迅速转入该训练团。
在训练期间,王成汉接受了摩尔斯电码的训练,并顺利完成了课程,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无线电报务员。紧接着,他得知了军事委员会外事局的译员训练班招生信息,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并很快毕业,被授予中尉军衔。随即,他被分配到昆明,等待进一步的任务安排。
不久后,王成汉被选入美军战略服务办公室(O.S.S)特别情报组,成为其中的一员。此时,王成汉意识到自己将参与的任务远不止是简单的翻译工作,未来的任务可能涉及到直接对抗敌人。随即,他进入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包括武器使用和跳伞等技巧的学习。
---
结束战斗,开始营救任务
1945年7月,王成汉完成了训练,但未曾预料到,几乎就在他即将准备迎接战斗的时候,二战在亚洲战场的战斗突然停止了——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的突然结束让王成汉既感到高兴,又有些遗憾,因为他刚刚接受了许多专业训练,却未能亲手参与与日本的战斗。
然而,和平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所有任务都结束。就在日本投降后的第二天,王成汉所在的小组接到了紧急命令——前往山东潍坊,解救被困在潍县乐道院国际集中营的外国侨民。
---
临危受命,解救侨民
王成汉与其他队员迅速成立了一个七人小组,并被派往西安。到达西安后,队长才向他们透露了具体任务:他们将前往潍县,解救集中营中的约一千多名侨民,其中包括三百多个儿童。由于附近没有合适的机场,团队必须采取跳伞的方式降落。
8月17日清晨,队员们乘坐飞机飞往潍县上空,经过一番空中搜寻后,他们终于发现了目标地点。侨民们看到美军飞机标志后,激动地冲出集中营,纷纷向飞行器挥手呼喊,表示自己终于获得解救的希望。王成汉与队员们迅速跳伞并顺利落地,落地后他们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片高粱田。突然,侨民们蜂拥而至,迎接他们的任务变得复杂且紧张。
队员们被侨民们高兴地抬到了集中营的大门前,并在此见到了一个自发成立的“自治委员会”以及他们的乐队——“救世军”。乐队演奏了一首混合了四国国歌和圣经旋律的胜利进行曲,表达了他们对解救者的感谢。
紧接着,队长与自治委员会成员商议后,决定向日军提出三个条件:一是立即放下武器投降;二是负责集中营的安全;三是确保侨民的生活保障。经过谈判,日方同意了这些条件,最终全体日军撤离了集中营,王成汉和队员们成功完成了前期任务。
通过这次任务,王成汉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以及解救困境中的侨民所经历的苦难。至此,他们的任务虽告一段落,但这一行动的意义深远,留给人们的记忆也永远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