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年,唐朝大将侯君集率领大军攻占高昌,彻底消灭了这个西域的强大势力。就在同年九月,唐太宗在这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这是一个由唐朝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西域地区的军事和行政机构。这个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唐朝开始全面掌控西域,确保了边疆的稳定与安全。接下来的百余年里,唐朝不断派遣一批又一批的精兵猛将赴西域征战,他们在沙场上英勇作战,为唐朝的边疆安全和扩展立下赫赫战功。唐玄宗时期,特别是两位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他们曾一度威震西域,令人畏惧。然而,这两位英雄最终都遭到了唐玄宗的处死。为何这些赫赫有名的将领竟然落得如此下场?
一、唐朝名将
高仙芝并非地道的汉人,而是来自高句丽的贵族后裔。他天生相貌英俊,武艺高强,特别擅长骑射。少年时期,他便随父亲来到安西,因为父亲有功,他被封为游击将军。年仅二十岁时,高仙芝就已经被任命为将军,与父亲共事,虽然初期没有得到重用,但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他的才华渐渐得到了上级的认可。最终,他被任命为安西副都护,负责四镇的兵马调度。高仙芝凭借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屡次在西域战场上取得显著胜利,威名远播。在747年,他被封为安西四镇节度使,掌握了更大的军事权力。
与高仙芝相似,封常清的成长历程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生于山西临猗,其外祖父因罪被流放到西域。封常清在西域度过了艰苦的童年,和外祖父相依为命。外祖父去世后,封常清生活更加困顿,直到三十岁时仍未有显赫名声。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投身于高仙芝的麾下。封常清在高仙芝麾下逐渐展露头角,凭借卓越的军事才华,迅速升迁,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将领之一。752年,他被任命为安西副大都护,并代理节度使职务。
二、奉命平叛
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了长安。唐玄宗焦虑不安,封常清此时主动向皇帝请命:“臣愿骑马前往东京,开启府库,招募勇士,挑选马匹,渡过黄河,誓将叛贼的首级送到宫门。”唐玄宗听后大为高兴,立即封他为范阳节度使,并命令他前往洛阳招募军队,准备抵抗安禄山的叛军。封常清抵达洛阳后,成功招募到六万兵力,然而这些军队大多都是未经训练的普通百姓,战斗力大打折扣。
显然,封常清对安禄山叛军的实力估计不足,手中这些士兵的战斗力远远无法与安禄山的精锐对抗。封常清带领军队在上东门、都亭驿和宣仁门等地先后与叛军交战,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洛阳也不得不弃守。封常清在撤退时遇到了高仙芝,看到形势危急,封常清决定放弃继续与叛军作战,选择固守潼关,避免进一步的无谓战斗。
三、名将就戮
唐玄宗得知封常清战败后,感到极为失望,于是削去了封常清的官职,让他穿上白衣,接受高仙芝的指挥。然而,高仙芝深知封常清的才华,仍然将他安排在军中担任重要职务,让他继续监巡左右的各支军队。与此同时,唐玄宗因对前线局势心生疑虑,派出了亲信宦官边令诚担任监军。边令诚虽无战场经验,却频频插手军事事务,干涉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指挥。
随着时间推移,边令诚的种种恶行暴露出来。他不仅贪污受贿,还无故诬陷封常清与叛军有勾结,指责高仙芝未能保卫好陕地,甚至暗中减损军士粮食。唐玄宗被边令诚的谗言蒙蔽,听信了他的言辞,竟然下令将封常清和高仙芝一同处决。756年1月27日,封常清在边令诚的指挥下被杀害。随后,边令诚又对高仙芝说:“大夫,您也有恩命。”面对如此莫名其妙的命运,高仙芝愤怒而悲伤,他看着封常清的尸体,深感命运的捉弄,忍不住泪流满面。高仙芝心中感慨万千,他在心中默默说道:“封常清,从一介小卒到成为节度使,今天却因我而与我同死,难道这就是命运吗?”
封常清与高仙芝的死无疑是冤屈的,他们的英勇与才能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两人的悲剧不仅揭示了唐玄宗晚年昏庸无能的治理困境,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