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慈禧太后凭借非凡的权力,控制了大清的政局。她的过度保守与奢华生活方式被视为加速清朝衰亡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在这位深受争议的太后与皇帝之间,也充斥着许多离奇的轶事。除了光绪帝被她直接害死外,关于她晚年时的遗言,传说她曾交代尚在襁褓中的溥仪两件事,这两项遗训至今仍然成为历史上的谜团。那么,慈禧到底交代了什么内容呢?
▲ 传说中的慈禧遗言让溥仪未曾预见的政治未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溥仪与慈禧太后的交集极为短暂,仅有两年多的时光。溥仪生于1906年,而慈禧则于1908年逝世。当溥仪还只有两岁时,他虽然见过这位“后宫霸主”,但显然很难记得任何具体的互动。即便如此,关于这位年幼皇帝的两项遗训,后人仍然将其铭记,并成为历史的重要记载。
第一项遗训是:“不要让女人当政”。在某次慈禧的谈话中,她曾如此说道:
“从今往后,女人不得参与国政。此举违背了我朝家法,必须严格限制。尤其要防止太监取得权力。明朝末年女性干政所引发的乱象,可为深刻教训!”
虽然慈禧提到以明朝末年为警示,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她自己却恰恰是掌权的女性代表。她手握大权数十年,将清朝政权牢牢掌控,所以她这番话被认为有些自相矛盾,似乎与她自身的历史地位相悖。她一方面批判女性执政,另一方面自己却是掌控大清政权的女皇,这样的言辞自然显得矛盾重重,也让人难以理解。
这段遗训给历史留下了许多悬而未解的谜团。人们一直困惑,为什么一位如此有权势的女性会在临终时留下这样的遗言呢?是否意味着她已经预见到大清帝国即将走向衰亡?事实上,慈禧太后深知自己无法挽救大清的命运。她在垂帘听政时,心中可能已经明白,这个曾由叶赫那拉氏家族创造的辉煌帝国,将在她的手中终结。她可能感受到一种命运的指引,仿佛家族命运的轮回已经注定。
此外,慈禧太后本身是一位性格非常鲜明且深谙人性弱点的女性。她非常清楚,女性在处理重大政治事务时容易受到情感的影响,难以做到理智与冷静。而在她看来,女人的情感可能会成为决策上的致命缺陷,尤其是在治理一个疆域辽阔、权力结构复杂的帝国时,女性的情感因素无疑会削弱政治决策的有效性。正因为如此,她对女性执政持有高度的警惕与不信任。
最后,慈禧太后也拥有一份强烈的自信。她曾自诩为中国千年一遇的女性政治人物。自武则天以来,女性掌权的历史极为罕见,而她恰恰是那个时代极具智慧与手腕的女性。在她看来,自己独树一帜的治国才能是难以复制的,这也是她对女性执政产生怀疑的根源之一。她深知,自己的权谋之术可谓独步当时,而其他女性很难具备如此出色的能力。这种看似自负的想法,也许正是她对女性政治角色失望的根源。
第二项遗训则是:“不能让太监专权”。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为了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引发权力斗争。然而,慈禧太后本人却恰恰是太监干政的典型代表。她执政期间,太监对朝政的干涉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尤其是李莲英,这位慈禧的心腹太监,手握巨大的权力,足以影响整个朝廷的决策。
有趣的是,慈禧的这一临终遗言并没有出现在《清史稿》中,最早披露这一信息的,是她最后的一位朋友伯克豪斯。在慈禧去世后两年,伯克豪斯于1910年出版了《慈禧外传》,其中详细讲述了慈禧太后的临终遗言。这本书的出版引发了广泛关注,也使得这一遗言在世人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通过这两项遗训,慈禧太后不仅传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深深担忧,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关于权力与女性政治的深刻反思。而她的遗言,正如她的一生一样,充满了复杂的矛盾与深刻的智慧,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浓重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