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良崮战役中,敌74师为什么跑到孟良崮这个光秃秃的石山上,粟裕后来在回忆录中说:
“在这里我想指出,在后来的若干材料中,把我军捕捉孟良崮战机,说成是敌整编第74师孤军冒进、送上门来的。这种说法是不符合战场实际的,既没有反映敌军的作战企图和动向,也没有反映我军的预见和战役决策。由于敌人拟对我实施中央突破,敌第74师的态势势必稍形突出,但在战役发起前敌两翼部队距第74师仅四至六公里。上述说法,可能是由于不了解我们创造和捕捉战机过程的缘故,从我军通常采用的传统战法出发来臆想战场情况,这未免是‘削足适履’,而且也把敌人想得过于愚蠢。”
粟裕说有人说张灵甫74师“孤军冒进、送上门来的”的说法是错误的。
为什么?
因为“把敌第74师从重兵集团中挖出来予以歼灭”,才是当初陈毅和粟裕的真正思想。事实上,解放军也是这么做的。
那么如何把敌第74师从重兵集团中挖出来予以歼灭呢?
陈毅和粟裕的办法是隐蔽我军意图,以达成对敌第74师的合围。为此,华野担任主攻的五个纵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月12日晨,敌第74师由重山、艾山间渡过汶河,占领了黄鹿寨、佛山、三角山、马牧池等地,与许世友九纵一部激战于马山、迈逼山、大箭一线。13日下午四时,74师攻占了马山等地,距其主要攻击目标——坦埠尚有7至10公里。张灵甫踌躇满志,准备于14日攻占该地。
这时敌黄百韬第25师、李天霞第83师也分别进到旧寨、依汶庄——张灵甫并非“孤军冒进”。
面对敌军进攻,华野九纵、四纵全力由正面抗击敌第74师。叶飞一纵则利用敌军各求自保的心理,于13日晚,以小部对敌第25师发起进攻,使该敌误以为自己受攻击而无暇他颐。陈毅和粟裕则以主力利用山区地形实行迂回,从敌25师与74师的结合部向纵深猛插,并抢占制高点。八纵以相同的战术从第74师与第83师的结合部插入,并夺取制高点。六纵则从鲁南之白彦地区兼程向垛庄急进,以断敌退路。到14日上午,一纵一部逼近蒙阴城,构筑了阻击敌整编第65师的强固阵地,主力攻占了蛤蟆崮、天马山、界牌等要点;八纵攻占了桃花山,磊石山、鼻子山等要点;六纵于14日晨到达距垛庄西南20余公里的观上、白埠地区。而正面四纵、九纵经过激战,已推进到黄鹿寨、佛山,并攻占了马牧池、隋家店。华野大军对敌第74师的包围态势已大体形成。15日拂晓,六纵在一纵协同下攻占垛庄,八纵则攻占了万泉山,三个纵队打通了联系,最后封闭了合围口,并构成了阻击第25、第83师的强有力的对外正面的坚强防线。
这样,陈毅、粟裕就把74师从敌重兵中挑出来且包围起来了。
14日上午,张灵甫发现华野主力已迂回到他的翼侧,有被包围的危险。便仓猝收缩南撤,企图通向垛庄。但在撤退中,他又发觉垛庄已为解放军所占,只得退缩到孟良崮、芦山地区,并不得不把美式重炮和许多现代装备丢在山下,因而丧失了它现代化的“优势”——这就是张灵甫上孟良崮的经过——并非主动上山,而是被逼得不得已才去的。
在陈毅、粟裕指挥的战役中,只要对敌人达成了战役合围,胜利就有把握了。但是,这次战场态势比较特殊。华野五个纵队包围敌第74师,外面又敌10个整编师(军)包围着华野主力。第74师为敌“五大主力”之首,其战斗力不可低估,且该部所退守的孟良崮及其周围山地,山峰陡峭,主峰海拔在五百米以上,岩石累累,土质坚硬,易守难攻。因此,攻占垛庄后,陈毅虽都松了一口气,但说:“鹿死谁手,尚待决战啊!”
于是,粟裕立即带领少数参谋、机要人员,将指挥所向前推移,进入山沟,以指挥战事。
随后,在粟裕的靠前指挥下,华野以三天三夜的猛攻,全歼敌74师3万余人,打出了震惊南京的孟良崮战役。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记述了孟良崮战役的来龙去脉和全过程,该书十分精彩,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热卖榜第一名(如图)。
友情提示:该书已经出现盗版,购买请认准大平台的“自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