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随着三下江南与四包临江作战的成功完成,东北战场的敌我态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此前处于被动状态的我军,逐渐转为主动进攻。东总首长因此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同时,也在考虑对1纵指挥层进行调整,计划将万毅与李天佑的职务互换。
1纵隶属于东北战区,是由三支精锐部队组成,分别为1师、2师和3师。其中,1师与2师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部队,而3师则是由万毅起义后发展而来的部队。经过多年的战斗,1师无疑是其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其次是2师,最后是3师。值得一提的是,1师的前身是红三军团,曾是一支极具战斗力的老牌部队。进入东北后,在林总的亲自指挥下,1师先后参加了诸多重要战役,包括秀水河子歼灭战和三下江南作战。在这些作战中,1师不仅歼敌最多,而且屡次获得总部的嘉奖,几乎被誉为东北战区最为能打的主力师之一。
对于李天佑的调任,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部队即将展开规模空前的进攻战役,攻坚战将不可避免。而万毅在这一方面经验相对不足。作为1纵的“老大哥”部队,1师必须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这也是林总的期望之一。林总非常看重1师与6纵16师这两支部队。1师作为红三军团的继承部队,战斗力强,而16师则隶属于红1军团,林总希望将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指挥员与这些战斗力突出的部队结合在一起,以便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例如,16师的前身是新四军的3师7旅,旅长彭明治因病未能继续带领部队,7旅转编为16师后,师长一职由副师长王东保暂时代理。此后,上级先后派遣梁兴初和李作鹏担任16师的师长。林总曾经对李作鹏说过,16师是一支老部队,曾经打过不少胜仗,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战斗表现,因此他希望李师长能够重新整顿和带领这支部队,恢复其战斗力。此时,1师、5师等部队的表现已经逐渐抢眼,16师的成绩相对逊色,因此,林总在此时格外注重对1师的安排。
李天佑被调到1纵担任司令员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的出色作战能力。他以擅长打硬仗、恶仗、攻坚战著称,尤其在土地革命时期便赢得了“攻坚小老虎”的称号。对于李天佑来说,他的军事生涯几乎与这支部队紧密相连。尽管他出身于红7军,经过一系列调整后,他加入了红3军团并担任团长、师长,最终也成为了该部队的主要指挥员。抗战爆发后,他被编入了686团,担任团长,直到1938年因健康问题暂时离开部队。经过将近十年的休整后,李天佑被调回前线,继续为战斗作出贡献。上级将他安排到1纵,显然是为了解决战争中的急需问题。
与李天佑的调动相对应的是万毅的调整。万毅最初被调到松江军区担任司令员,这一职务与1纵司令员的级别相同,然而,工作的重点却不再是指挥前线的战斗,而是进行后方的战备与部队训练,输送兵员等工作。虽然后方工作至关重要,但万毅一直对离开前线作战感到不满。他是东北人,理应在家乡的第一线奋勇作战,怎能被调至后方去呢?虽然后方工作稳定,但万毅内心对这一调整始终难以接受。这种情感上的挣扎也能够理解,毕竟在那时,敌人的优势仍然较大,要想彻底歼灭敌人,就必须进攻那些盘踞在沈阳、长春、锦州等城市的敌人。万毅的情感与使命感,让他渴望继续在前线贡献自己的力量。
事实上,东总首长并非针对个人进行调动,而是基于一个原则,那就是“谁能打,谁上”。几个月后,3纵司令和4纵司令分别也发生了调整,韩先楚接任了3纵司令,吴克华接任了4纵司令,类似的调整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战略安排的需要。
万毅虽然对于调到后方工作表示强烈反对,但最终接受了这一现实的安排。他被改任为政委,负责后方的管理与稳定工作,军事指挥则交由李天佑负责。这个调整虽然在情感上让万毅感到遗憾,但也为1纵的整体作战能力提供了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