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太史慈,这位出身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的传奇人物,以其卓越的骑射技艺和无与伦比的箭术而闻名于世。他为人直率、刚烈,行侠仗义,深得乡里百姓的尊敬与爱戴。原本只是一个地方小吏的太史慈,由于与一名州官发生冲突,不得不逃往辽东避难。在辽东度过一段时间后,等到风头稍微平息,太史慈便决定返回故乡,探望年老的母亲。他一直挂念着母亲的身体和生活,心中充满了对久别亲人的思念。
当他终于踏上归途,内心的焦虑和急切愈发强烈。他几乎迫不及待地想见到母亲,确认她安然无恙。回到家中,他看到母亲健康平安,悬挂心头的重担才得以放下。母子二人久别重逢,互诉着这段时间的离愁与不易。太史慈急切地问母亲,在自己离家这么久的日子里,她是如何度过的。母亲微笑着告诉他:“你走后,北海太守孔融大人多次派人来看望我,还按时送来衣物与食物,帮助我度过了困境。没有孔太守的帮助,我恐怕早已撑不下去了。孔太守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咱们如何才能报答他的恩情呢?”听到母亲的叙述,太史慈内心无比感动,激动地说道:“母亲放心,我必定会亲自去报答孔太守!听说黄巾军的将领管亥正围攻都昌,我有机会为孔太守解围,明日便去!”
第二天,太史慈便动身前往都昌。趁夜色掩护,他巧妙地混入了都昌城。他找到孔融的营地,要求见孔融。得知太史慈到来,孔融非常高兴,立刻安排接见。当两人见面后,太史慈首先感谢孔融对母亲的照料,随后表达了自己愿意帮助孔融的决心,提议带领一支队伍去搬取救兵。孔融听后深感其侠义,虽然心生感激,但他仍然表示忧虑:“如今黄巾军势力庞大,四面封锁,我曾派人多次尝试外出求援,但都未能成功。即便义士勇猛,恐怕也难以突破这重重困境,不必让性命白白送了进去。”
太史慈语气坚定地答道:“当初我在辽东避祸时,府君照顾了我的母亲,此恩此德,铭刻在心,绝不会忘记。此次归来,母亲托付我来与府君分忧,若是赴汤蹈火,我在所不辞!”孔融感受到太史慈的真心与豪气,非常感动。于是,他随即提议让太史慈带信给平原刘备,请他支援。孔融写了一封书信,请求刘备借兵,交给太史慈,并询问他如何从都昌城脱险。太史慈沉思片刻,回答道:“府君请放心,我自有办法。”
太史慈选了两名骑士,携带弓箭与箭靶,开始了他独特的突围计划。他们来到都昌城外,摆好箭靶,准备展示自己的箭术。太史慈三人毫不急躁地开始练箭,一箭接一箭,精准地命中靶心。围城的黄巾军看到后纷纷惊叹,称其为“神箭”。太史慈练习了数日,黄巾军最初对此保持警惕,逐渐放松了警惕。终于,第四天一大早,太史慈再次带领骑士们出城,照例进行射箭练习。此时,黄巾军已完全放松警惕,甚至有的士兵开始嬉戏打闹。太史慈抓住这个时机,猛地命令骑士们驾马飞奔,朝黄巾军营地冲去。敌军反应过来时,太史慈和他的骑士已冲进了敌营。
在激烈的追击过程中,太史慈回头射出三箭,准确击中追兵中的三人,追兵顿时胆寒,不敢再追赶。太史慈和骑士们成功突围,直奔平原县。到达平原县后,太史慈将孔融的求援信交给了刘备。刘备读信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孔融的请求,迅速调集三千兵马交给太史慈,准备解救都昌。
太史慈带着援军迅速赶往都昌,黄巾军的侦察兵得知太史慈的军队即将来袭,慌忙将消息传给管亥。管亥担心自己被夹击,于是命令撤军。都昌城解围,孔融对太史慈表示无尽的感激。随后的日子里,太史慈与孙策相识,并归顺于江东,成为一名举世闻名的将领。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太史慈因病去世,享年仅41岁,但他一生的忠诚与英勇已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