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12
在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孙策成功地驱逐了江东的官方势力,尤其是丹阳、吴和会稽三郡的各种势力之后,他的目标转向了地方上的豪强。尽管这些地方豪强在短时间内被孙策逐一击破,但他们背后的支持者却成为了孙策未来必须面对的新敌人。
孙策的首个对手是袁术,袁术在这一带地区拥有着显赫的背景。虽然孙策最初出自袁术的势力圈,但随着时间流逝,孙策和张纮早已预见到他与袁术之间的必然分裂。袁术对孙策多次施以欺骗之计,尤其是在归还孙家部曲的事项上更是信口雌黄,最终导致孙策下定决心,准备独自出发,开创自己的事业。
与此同时,袁术对孙策始终心存警惕。他曾认为孙策与吴景的力量不足以威胁到江东的整个局面。然而,当刘繇被孙策轻而易举地打败后,袁术却意识到孙策可能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于是开始在暗地里给予苏策施压。袁术迅速召回了周尚与周瑜叔侄,任命袁胤为新的丹阳太守,进一步排挤孙策的的势力。此外,袁术还让吴景担任广陵太守,企图利用与刘备的竞争削弱孙策的力量,并让孙贲在寿春领兵,以此来削弱孙策的统治基础。
尽管此时孙策的江东平叛尚未完全结束,他的下一个目标是王朗,而他与袁术之间的矛盾也尚未全面爆发。因此,孙策不得不先忍耐对袁术的阴谋。在经历了江东的初步稳定后,到了建安元年年底,孙策终于看到了可以对袁术展开反击的机会。而不久之后,袁术在春天自称皇帝,这一事件瞬间成为了他与孙策决裂的导火索。
随即,孙策迅速封锁了长江,切断了与江北的所有联系,并令张纮写信斥责袁术,宣告了两人之间的公开决裂。为了将袁术的势力逐出江东,孙策指派徐琨将袁术任命的丹阳太守袁胤赶走,同时调回舅舅吴景,任其出任丹阳太守,从而进一步壮大了他自己的力量。
在之后的行动中,孙策让堂弟孙辅渡过长江,北上历阳,招募地方百姓和未曾带来江东的兵员,前去骚扰袁术。袁术显然对此感到愤怒,暗中勾结丹阳宗帅祖郎,企图联合山越对孙策采取攻击,然而最终却惨遭失败被擒。
从那以后,袁术的势力再也无法渗透到江东,而孙策也开始重新审视未来的发展方向。自他称帝以来,袁术的名声已然一落千丈,作为袁术曾经的部将,孙策必须迅速与他划清界限,以洗刷自己的污名。然而,这一行为又带来了新的问题,那便是他已经不能再继续使用袁术赋予的殄寇将军的官职。
此外,为了更名正言顺地统治江东,孙策也迫切需要得到朝廷的认可。虽然他自封的会稽太守名义上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权威。因此,他必须迅速与朝廷建立联系,争取正式的册封。
尽管孙策在平定江东的战役中势如破竹,但从道义角度上看,他依旧未站稳脚跟,因为他所消灭的刘繇和王朗等地方官员都是朝廷派来的官吏。他希望重新得到朝廷的支持,必然需要付出一些努力。在这种背景下,孙策开始计划向朝廷进贡,以求得到封赏。
可问题是,江东通往中原的主要路线经过淮南,而如今淮南正是袁术所控制,怎可能让孙策的使者轻易通过呢?于是,孙策选择了改变策略,虽然北上的主要路线在淮南,但他决定绕道徐州,从邗沟出发,以达到目的。
于是,孙策与吕布取得了联系,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而吕布也欣然接受了这一机会。在吕布的帮助下,孙策向朝廷上表,表达了他希望得到官职的请求,然而他是否真心想要讨伐袁术尚需考量。尽管如此,这一做法至少使得他在名义上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并且在逐步争取官位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曹操虽然计划要建立一个围绕袁术的包围网,但此刻并未过多重视孙策的存在,只是任命他为骑都尉,并给予会稽太守的官职,这看似名义上很高,但实际上并未达到孙策的期望。此外,朝廷的诏书要求他和吕布、陈瑀共同努力讨伐袁术,对于孙策来说,显然这一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因为他在心中暗自认为自己理应得到更高的官位。
面对不公的局面,孙策找到朝廷使者王誧,要求加封将军之职。无奈之下,王誧只能为孙策临时设立一个名汉将军的职务,这在原有的将军体系中并无此封号,其实只是为了应付孙策的请求。尽管职务不高,孙策最后还是表示认可以此得到的官职至少在名义上为他赢得了朝廷对他统治江东的认可,这一交易总的来说是有所收获的。
然而,曹操策划的围绕袁术的包围计划并未在第一时间得以实施,关键就在于另一位重要人物——陈瑀。虽然很多人可能对陈瑀并不熟悉,但提起徐州的陈珪和陈登父子,大家就能清楚他们的威名。陈瑀正是陈珪的从弟,出自汉末徐州的豪门。
下邳陈氏的势力之大,让他们在地方上的地位与汝南的袁氏不相上下,而袁术与陈珪更是有着少年时期的交情。因此,能掌控地方利益的大家族,依旧要依赖朝廷的派遣。如果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能够维护他们的利益,自然他们会积极配合。而如果这些官员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外部的威胁。
像陶谦这样的人物,虽然在历史上被认为是在朝中找小人远离贤臣,但实际上这是从徐州的豪强角度来看待的。他们认为他亲近的往往是出身不高的同乡,而疏远了真正的徐州大族。
因此,徐州的大族们与陶谦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而他们因陶谦而不满的情绪,在之后的历史中逐渐浮出水面。下邳陈氏对不顾他们利益的外来势力自然警惕不已,若袁术以强权态度妨碍到他们的利益,他们定会竭尽全力反对。
最初袁术考虑到与下邳陈氏的关系,便任命陈瑀为扬州牧。然而随着下邳陈氏渐渐与袁术划清界限,袁术与曹操争夺兖州的失败后前往淮南,陈瑀并没有接纳他,最终忍无可忍的袁术强行将陈瑀赶走。
此后,袁术与下邳陈氏之间的关系再也无可回旋,而对永远怀有野心的袁术,陈氏自然不会心存善意。不过,虽然吕布、下邳陈氏与孙策三家在共同的敌人袁术面前暂时联合,却并非毫无隔阂。
首先,孙策曾出自袁术的集团,名声并不太好,这实际上也是当初他父亲孙坚杀王叡留下的阴影。其次,他在攻打庐江与江东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战斗风格,给世家大族留下了极大的疑虑与警惕。因此,在下邳陈氏的眼中,孙策并不一定是个好合作的伙伴。
在此次针对袁术的行动中,下邳陈氏的代表陈瑀与孙策的矛盾愈发激烈。原定吕布与孙策三人要在一起开会详细商议计划,而吕布位于下邳,此地在最北,陈瑀处在中间而孙策在最南。因此,此次碰面必然得在陈瑀的领土上进行,这让陈瑀感到极不安。
担心孙策伺机发动突袭的想法不断在陈瑀脑海中徘徊,而他本对江东也早已怀有野心。早在永汉元年,陈瑀便曾被任命为吴郡太守,但由于一些原因他未能赴任,这也让他对吴郡依然心存企图。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陈瑀开始秘密策划针对孙策的阴谋。当孙策的军队行进至钱塘时,陈瑀暗中指派都尉万演等人秘密渡江,企图联合江东的豪强严白虎等势力,准备在孙策军队出发后袭击他们的后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陈瑀的敌意过于明显,朝廷已然认可孙策对江东的统治,他自称吴郡太守的行为明显是对于孙策的挑战,这种相互之间的较量势必导致双方都做好了防备。果然,潜伏于暗处的孙策得知后,选择了先发制人,派吕范与徐逸渡江,与陈瑀的军队展开了突袭。
毫无防备的陈瑀在这次战斗中大败而逃,其大将陈牧被斩首,四千余人被俘。这一战让陈瑀感到震惊,他甚至连徐州都不敢再逗留,逃往冀州投奔袁绍。
不过,孙策虽然在此番行动中小有胜利,但他在江北广陵郡的力量仍未能扎根生长,最终还是选择重新收缩到江东稳固局势。然而,下邳陈氏与吴郡孙氏之间的恩怨并不会就此了结,双方未来必然还会有更大的对抗。而这次由三方组成的围攻袁术的计划也因为内讧而彻底破裂。
至此,孙策在外部军事威胁方面基本上已然解除,而内部的地方豪强也大部分都被平定。然而,尽管表面上看似已经稳固江东,但实际上,这一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在孙策欲实现与张纮共同设想的宏伟蓝图之前,还有许多艰难的挑战等待着他去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