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春季,朝鲜外交部在首都平壤为一对来自中国的兄妹举行了隆重的接待仪式。这对兄妹并非贵族显赫人物,也不是外交官或任何国家级官员,而是来自中国吉林省的普通张姓兄妹。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亲自到场迎接他们,这一场面令人感到极为意外和难解。中朝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但为何仅仅是两名普通中国人,竟能受到如此盛大的接待?
答案其实早在48年前就已埋下。原来,这对兄妹的父亲,张蔚华的父亲,在朝鲜被视为英雄人物,甚至是金日成的“救命恩人”。张万程,这位早在1937年就已去世的父亲,在朝鲜的历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今天,我们将从张家与金家几代人的交往谈起,探寻这段深厚的革命友谊。
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张万程这一代。张万程是吉林省抚松县的一位当地富商,周围的村民对他称赞有加,并不因他的财富而疏远他,而是由于他为人慷慨大方,豪爽仗义。与其他那些剥削百姓的地主不同,张万程的声望非常高,是当地的“大善人”。1925年,张万程突然生病,几位村中的大夫都束手无策,村民们四处求医,终于有人带来了一个听说是草药医治疑难杂症的赤脚医生。此人就是金日成的父亲——金亨稷。
金亨稷何以会来到中国东北?事情的根源要追溯到1917年,当时的日本对朝鲜展开了血腥的镇压,金亨稷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参与了反抗运动,为了逃避日本人的追捕,他带着年幼的儿子金成柱,隐姓埋名来到中国东北,暂时安居在吉林省。尽管金亨稷并非正式医生,但凭借其精湛的草药疗法,在当地治愈了许多人,张万程也因此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这段时间里,金亨稷通过张万程的帮助,不仅成功在抚松县定居,还解决了落户问题,同时张万程还为金亨稷的儿子金成柱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把他安排与自家儿子张蔚华一起上学。谁也没想到,年幼的金成柱将来会成为朝鲜的领导人金日成。而张蔚华与金日成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尽管金日成与张蔚华只一同上学两年,但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二人。金日成在后来的岁月里加入了中国东北的地下共产组织,并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朝鲜青年一起组织起了“朝鲜共产主义青年同盟”,为朝鲜的抗日事业贡献力量。在一次回家探亲时,金日成带着一支“少年演出队”在抚松县小学的操场上演出了革命话剧《卖花姑娘》,这一举动引起了日本当局的极大愤怒,随即派出宪兵将金日成等人逮捕。张蔚华得知后立即向父亲张万程报告,张万程迅速出面,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向县政府施压,最终成功将金日成等人救出。
这种深厚的友谊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更为具体的体现。1930年,张蔚华为金日成送去了大量的武器,其中包括12支手枪和40支步枪。这些武器在金日成眼中,成为了朝鲜人民军的基石。他曾在回忆中提到:“没有张蔚华送来的枪,就没有今天的朝鲜人民军。”
尽管金日成早已成为游击队的指挥官,但张蔚华也没有停止与金日成的协作。金日成在1937年一次被日本关东军围追堵截时,急需支援。他想到了张蔚华,于是亲自前往抚松县寻求援助。张蔚华并未让金日成失望,他通过自己在当地的商铺和照相馆,迅速组织起了一支救援队,供给金日成的游击队大量急需的物资,包括武器、药品以及情报信息。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正轨时,意外发生了。张蔚华的身边有一位曾是金日成同学的朝鲜人郑学海,他为人贪生怕死,出卖了张蔚华。张蔚华被日本宪兵抓捕,并遭到严刑拷打。面对极端的酷刑,张蔚华始终未曾透露任何与金日成的秘密信息,展现出了他超凡的忠诚与气节。最后,在金日成的组织努力下,张蔚华得以重获自由。但这一切并没有结束,张蔚华深知自己和家人已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决定以死来保护革命事业。
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夜晚,张蔚华在自家的照相馆里用显影液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留下的遗书中写道:“敌人正在密切监视朝鲜革命军司令部,务必尽快转移。”张蔚华的英勇牺牲,让金日成深受感动,也让两家的革命情谊成为了不朽的传奇。
在金日成后来的回忆录中,他写道:“像张蔚华这样为了别人而自杀的人,历史上极为罕见。”张蔚华的事迹被永载史册,成为了中朝两国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英雄。
经过多年,金日成依然没有忘记这份深情。在1985年,他亲自邀请了张蔚华的后代前往朝鲜,进行一次特别的访问。张家兄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热烈欢迎,尽管他们在中国的名字并不为人熟知,但在朝鲜,他们却是受到人民尊敬的“英雄家族”。
金日成在1985年还提议在抚松为张蔚华竖立纪念碑,向这位为朝鲜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英雄致敬。这份跨越国界的深情厚谊,至今仍在中朝两国人民之间传颂,成为两国友谊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