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24日的夜晚,在28军副军长肖锋的指挥下,第一梯队的三支主力部队乘坐船只,驶向了金门岛。船队正准备抢滩登陆时,岛上的守军发生了一件突如其来的意外。一名守军排长在查哨时不慎触动了地雷,随即巨大的爆炸声响彻四方,震惊了岛上正在熟睡的守军。随着探照灯的亮起,岛上的守军很快看到了海面上密密麻麻的船只,意识到敌人已经来临,岛上指挥官李良荣立刻下令炮兵开火迎敌。
此时,邢永生率领的第244团作为先锋部队,在敌军猛烈的炮火中遭遇了严重的伤亡。面对困境,邢永生果断决定,命令部队迅速下船,开始涉水向滩头推进。随着战斗的深入,251团和253团相继顺利登陆,并迅速向岛内纵深展开进攻。由于岛上守军对夜战并不擅长,又对我军的登陆情况不甚了解,他们并未立刻做出有效的反应,导致我军的前线阵地很快被突破。邢永生等人带领部队继续猛烈推进,目标直指金门岛的峰腰部敌军阵地。
然而,天亮后,敌人开始调动空中和海上的军事力量进行反击。此时,我军原本用来运输第一梯队的300多艘船只因退潮搁浅在海滩上,且由于涨潮尚未到来,这些船只在敌机的猛烈轰炸下被摧毁殆尽。接替任务的第二梯队,因没有船只,完全无法进行登陆,只能焦急地站在岸边等待。陷入孤立状态的第一梯队,在与敌军的激烈战斗中经历了两天三夜的血战,但最终未能成功,9000多名战士英勇牺牲,剩余部队被敌军俘虏。
此时,解放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尽管国军在大西南地区尚有数十万残兵,但这些兵力早已经过多次战斗的消耗,士气低迷,几乎没有战斗力。指挥官胡宗南已在战事不利时逃至台湾,而另一位国民党将领汤恩伯也在厦门战役中被我军叶飞击败,无法还手。在这种情势下,金门战役的胜利成为国民党为数不多的战绩,蒋介石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极力鼓舞士气。
然而,国民党宣传中对金门战役的解读却极具争议,尤其是胡琏的作用被夸大了很多。一些传言称,胡琏亲自指挥了整个战役,并在金门战斗中带头冲锋,甚至喊出了“诸君忘了双堆集耻辱乎?”的口号,试图激励士气。实际上,这些说法并不真实,胡琏在金门战役中的作用远远没有那么显赫,真正的功臣是李良荣。李良荣的资历远在胡琏之上,是黄埔军校一期的毕业生,与胡宗南、杜聿明、郑洞国等人同学。虽然李良荣在抗日战争中有过一段时间的表现,但总体来说,他的军事生涯并不突出,甚至在兰封战役中被撤职,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将领。直到抗战胜利后,他才被任命为28军军长,参与了解放战争的后期战斗。
李良荣的28军在解放战争爆发后改编为整编第28师,继续参与胶东和许世友的战斗。在这些战斗中,李良荣的表现依然平平,远未能比得上许多其他将领。尽管如此,李良荣凭借黄埔军校的背景和蒋介石的青睐,最终被任命为22兵团司令,驻守金门。与其他几支因解放战争被重建的部队不同,李良荣的第22兵团实际兵力只有两万多,远不如当时的主力部队强大。
在金门战役前期,李良荣已经对敌情做出了详细的判断,特别是对金门岛附近的潮汐变化有深入了解。李良荣预测,敌人可能会选择在10月末大潮时进行进攻,因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在金门的峰腰部修建了防御工事。10月24日上午,他甚至进行了反登陆演习,并要求增兵。但国军内部的指挥链条出现了混乱,胡琏的第12兵团被命令增援金门,然而,由于误判敌军的增援规模,金门的防线并没有得到及时加强。
金门战役在10月24夜间打响,第一梯队的三个团尽管面临激烈的敌军炮火,却成功突破了敌人防线,然而随着天亮后敌机和舰船的反扑,我军失去了前进的优势。由于缺乏重型武器和统一指挥,登陆部队的伤亡日益惨重。战斗持续到25日黄昏时,第一梯队剩余的能战人员仅剩不到两营。虽然后续的增援迟迟未能到达,但李良荣继续指挥反击,直到最终未能保住战线。
胡琏在战役最紧要关头才赶到金门,他到达时得知战况已近尾声,登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然而,他为了抢功,试图亲自指挥战斗。在李良荣看来,胡琏此举极为可耻。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胡琏接管指挥,带领三军对坚守的我军进行进攻,虽然我军英勇反击,但由于兵力悬殊,最终失利。尽管胡琏的宣传声势浩大,但在金门战役中的实际表现却远不如李良荣。
李良荣对此感到十分不满,不久后,他被调回台湾,担任一个无实权的职务。心情郁闷的他最终移居到马来西亚,并在不久后死于一场神秘的车祸,享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