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晚年的状态,尤其是在平定英布之乱之后,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从几件关键的事件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他在处理废嫡立庶和诛杀樊哙的问题上显得十分矛盾。两件事本质上都体现了刘邦在面对权力斗争时的无力与焦虑。
首先谈到废嫡立庶的事件。刘邦想在临终之前废除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为太子。这一决定本身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定至关重要,然而刘盈并没有犯错,这一举动显然引起了朝中重臣的强烈反对。尽管如此,刘邦依然坚持了自己的决定,企图借此改变王位继承的安排。然而,吕后并非等闲之辈,她不仅凭借着自己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成功地挽回局面,还通过商山四皓这一帮手,进一步打消了刘邦废立太子的念头。商山四皓是当时享有很高声望的隐士,他们的出现象征着吕后在权力斗争中的绝对优势,刘邦也只能无奈地放弃了废除刘盈太子之位的计划。
从这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刘邦虽为帝王,却因为身体日渐衰弱和权力格局的变化,陷入了政治上的困境。吕后利用她自身的权力优势,逐渐在朝堂上建立了牢固的基础,而刘邦则只能依赖她来维持政权的稳定。而在此时,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力量则显得脆弱许多,无法与吕后形成真正的对抗。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重大事件便是樊哙的被杀。樊哙,作为汉初的名将,是刘邦的得力助手之一,他在刘邦的起义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且和刘邦有着亲密的关系。樊哙不仅是刘邦的得力助手,还与刘邦的皇后吕后有着姻亲关系,因此,他的地位在刘邦身边显得尤为特殊。可即便如此,樊哙的亲密关系和高强的军事才能,却在刘邦晚年成为了他不得不处理的一个潜在威胁。
当刘邦病重时,樊哙带领大臣们闯入宫中,试图与刘邦谈话。这一行为并非出于单纯的关心,而是在于试图借机提醒刘邦警惕宦官的影响,像赵高那样的例子仍历历在目。樊哙的话打动了刘邦,让他重新振作,但也恰恰表明了樊哙在刘邦心中的特殊地位。尽管如此,刘邦仍然知道,樊哙与吕后的关系太过紧密,倘若自己一旦去世,樊哙可能会在吕后的支持下威胁到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安全,因此,刘邦不得不在权力斗争中做出艰难选择。
朝中不少人也意识到,樊哙可能会成为威胁,尤其是在刘邦去世后。为了保全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地位,他们认为必须除去樊哙。于是,刘邦便暗下决心,要除去这个潜在的敌人。为了实施这一计划,刘邦召来了陈平,希望他能想出一个既能诛杀樊哙,又不至于破坏整个局势的计策。陈平深知,樊哙不仅是刘邦的亲信,还是吕后的妹夫,因此这个杀戮行动必须小心谨慎,不能让吕后和其他权臣察觉。经过深思熟虑,陈平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计划——让自己单独前往樊哙的军营,传令将其召回,随后在军营内将樊哙处决。
然而,陈平和周勃在出发之后经过商议,觉得这一计划过于冒险。樊哙毕竟有着很高的地位,如果杀掉他可能会引发吕后的怒火,且一旦刘邦死后,吕后可能会来找他们算账。于是,他们决定采取保守策略,将樊哙软禁起来,带回长安再作决定。两人按照计划行事,将樊哙绑缚,并押送回京,直到刘邦去世。
当陈平得知刘邦去世的消息时,终于松了一口气,但他也深知这件事还未结束。如果有人向吕后透露了樊哙被囚禁的事情,后果可能会很严重。于是,陈平急忙赶回长安,向吕后汇报了自己的决定,解释为何未能按照原定计划杀掉樊哙。吕后听完陈平的解释后,表现得并未过于愤怒,最终决定放过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这一事件的处理,既展示了刘邦晚年权力斗争的复杂性,也显示出陈平和周勃的智慧。最终,樊哙并未被杀害,而是重新得到了宽恕,表面上的风波暂时平息。然而,刘邦的去世,意味着这个纷争中的真正赢家已经产生——吕后依然掌控着汉朝的政权,而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命运,则注定受限于吕后的权力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