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中,君王的权力通常极度集中,皇帝手握庞大权力,每日需要处理繁琐的政务。这是一个充满压力的责任,几乎所有的事务都需要皇帝亲自过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代的早朝制度,天未亮,皇帝便必须起身上朝,迎接群臣的进谏与汇报。即便是尊贵的天子,也需在黎明前开始忙碌的一天。
因此,古人常以“不早朝”来形容昏庸的君王。在唐代诗人李白的诗篇中,就曾有类似的描写:“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这句话生动展现了君王懒政的现象。而到了明朝,这种情况愈加严重,甚至出现了皇帝彻底放弃早朝的现象。最先是嘉靖皇帝,他对上朝表示抗拒,继而万历皇帝也效仿,创下了二十年不上朝的纪录。在这些年里,尽管皇帝不上朝,国家运转依然如常,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当时完善的官僚制度。
君王不早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他的后代们在治国理政的方式上呈现出了鲜明的对比。朱元璋出身贫寒,历经出家、流浪、参军起义后夺取天下。他深知登上天子之位的艰难,也明白掌握至高权力的重要性。作为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更加渴望集中权力在自己手中。在位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自己的统治不受制约,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废除了宰相一职,削弱了制约皇帝权力的因素。
但虽然他在生前为自己的权力巩固做了诸多努力,朱元璋却没能防止自己的后代陷入政事懈怠的境地。自嘉靖皇帝起,明朝皇帝们开始不再亲自上朝处理政务。嘉靖皇帝是最早选择逃避朝政的皇帝之一,而他的孙子万历皇帝更是创下了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记录。这一时期,虽然皇帝懒于亲政,国家依然能维持运行,这得益于明朝独特的官僚体制。
完善的内阁制度
万历皇帝选择不上朝的原因,可以说是深藏不露、复杂难解。明穆宗去世后,年仅十岁的明神宗继位,年少即位的万历皇帝得到大臣张居正的辅佐,初期政务得以顺利推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万历皇帝逐渐对文官集团产生了不满,尤其是在太子选立的问题上,群臣反对他的意愿让他感到深深的失望。
为了摆脱朝廷制约,万历皇帝逐渐选择了不再上朝,而是通过称病的方式躲避政事。这一躲便持续了二十多年。在他决定不上朝之前,万历已清楚地知道,内阁制度的成熟足以支撑起国家的运转。明太祖朱元璋曾努力通过集中权力来削弱外臣的影响力,但其后代永乐帝却意识到这种方式并不完美,于是建立了内阁制度。内阁虽有一定的权力制衡,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内阁逐渐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权力,到了万历时期,内阁已经变得与昔日的宰相类似,权力集中。
万历皇帝意识到内阁权力的膨胀,但由于他本人的懒政,他仍然将国家大政交由内阁处理。而内阁则利用“票拟”和“批红”制度来处理政务,表面上看,皇帝仍然掌握了决策权,实际上很多事务已经交由内阁完成。虽然万历皇帝躲避政务,但他依然保留着最后的决策权力。“廷议—票拟(内阁)—批红(皇帝或司礼监)—封驳(六科)—执行(六部)”的流程成为了当时处理政务的基本模式。即便皇帝不上朝,朝政依然能够维持运转,但这一局面只能维持一定的时间。
危机四伏
尽管万历皇帝的懒政没有立即引发国家危机,但实际上,早在他放松了对司礼监与内阁的相互制约关系时,危机的根源已经悄然埋下。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内阁失去了强有力的领导,宦官集团迅速崛起,内阁权力失控,这一切开始影响到大明朝的政治生态。
张居正死后,万历对他的清算也让内阁的其他大臣不敢向皇帝提出异议,甚至连对皇帝的建议也不敢公开表态。万历皇帝的怠政可分为两个阶段,初期他虽然不上朝,但仍会处理一些政事。然而,随着他逐渐沉迷酒色,他的态度变得完全冷漠,甚至连大臣上书请求见面时,他也置之不理。最终,从不上朝到完全不理政事,万历的懒政使得国家逐步走向了危机。
与此同时,辽东后金的势力也在悄然崛起,开始对明朝进行挑战。此时的万历皇帝仍然在宫中“深居简出”,直到后金的威胁愈加严重,万历才急忙开始处理此事,但此时已经为时过晚。明朝军队长期因战争疏忽而疲弱,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面对日益强大的后金,明朝的局势显得异常吃力。万历皇帝的怠政给了后金可乘之机,后金逐渐成为了明朝最强大的对手。
随着军事的衰败和民间反抗情绪的升温,明朝的社会动荡加剧,百姓的不满情绪不断上升。虽然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没有亲自处理这些问题,但他内心的痛苦和纠结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正如他因为无法处理君臣关系而选择逃避政务一样,他始终选择了消极应对。万历皇帝的消极政治态度,使得明朝社会矛盾激化,国家动荡的局面已难以遏制。
万历皇帝是大明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他却是历史上最消极的一位。尽管他选择不早朝,但在完善的内阁制度支持下,国家仍能维持表面的运转。然而,这种看似安定的局面掩盖了深刻的危机,万历死后,明朝的危机逐渐暴露,最终迎来了衰亡的命运。